罗应贵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沿着通往平山坡村的水泥公路,再次来到芙蓉岗。如今,因扩建公路,这里早已没有芙蓉树和菊花,只有那嵌在路旁的石碑向人们述说曾经的历史。
芙蓉岗在吉首市民族中学的后山。1981年吉首市自来水公司在这里建加压站,派滕久通老人上山管理。他与一家人上山后,为了美化环境,在庭院内外和路旁坡脚栽了1000多株芙蓉树。每到秋天,小山上开满了各色芙蓉花,这花在绿叶的陪衬下,有的半遮半开,有的迎风怒放,有的超然高举,红白相间,淡雅高洁,“芙蓉岗”的美称便由此而来。
记得1992年初冬,得知滕老在岗上举办菊展,我便和几位知己漫步前往观赏。我们沿着一条简易的公路,穿过芙蓉掩印的幽径,来到滕老的住处。叩开院门,65岁的滕老喜笑颜开地接待我们。只见,小小的院子里,屋檐下、窗台上、水池边、空坪里、过道旁,满是异彩纷呈的菊花:有盆栽,有地育,有成排成行;或金黄,或火红,或淡紫,或深绿,或雪白;有的如丝,有的像瓜,有的似球;怒放的,含苞的,半绽的,将谢的……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美不胜收。
滕久通祖籍麻阳,是清末苗族国子监贡生滕子香先生后裔,自幼喜欢诗词和菊花。15年来,他培育的品种已发展到250多个,菊花株数由初栽时的几十株发展到上千株。那年他栽培的400多盆栽菊花和600多株地育菊花接待了赏菊爱好者三万多人次。他先后为我省安乡县、张家界永定区,以及州内各县市赠菊花苗达12万株。电影《芙蓉镇》在我州永顺王村拍摄,他赠芙蓉树40多株。他还为州老干活动中心、州委机关、团结报社等单位传授种菊技术。
滕老种菊栽花在州内外颇有盛名,1984年《团结报》以《湘西第一菊家》作了专题报道;1986年,湖北省云阳大学李希普教授随全国人大代表来我州视察,登芙蓉岗赏菊后,赋予滕老“武陵菊王”的美称;《湖南文化报》也以《当代花翁》为题,介绍了滕老爱菊种花的事迹。
而今“武陵菊王”已去,但他爱菊种花的高贵品性却永远留在了湘西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