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18年11月21日

当读菊花诗

钟 芳

饮 酒 陶渊明 (晋)秋菊有佳色,浥露辍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石 健 摄

寒风萧瑟,黄叶纷飞,白露凝霜,正是山寒水瘦的季节,菊花却傲霜怒放,香溢四野,以绚丽于万里霜天的凛然风采深得文人雅士们的喜爱。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出一个风骨无限的菊花世界后,赏菊、爱菊、咏菊,便成了历代文人的高雅情趣。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一生爱菊,他在辞官归隐、躬耕园田以后,便以种菊、采菊、赏菊、咏菊为乐,并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创作了许多颂菊名篇。“采菊东篱下,晨光犹熹微。繁霜拂我帽,零露沾我衣”写尽了他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态。他在《饮酒》诗中写道:“秋菊有佳色,浥露辍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天生一副傲骨的菊花,是诗人隐居中最好的伴侣。与菊花在一起,他暂时淡忘了对世情的烦恼。“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这是他《和郭主簿》中的诗句,也是他对菊花内在美的深刻揭示,认为它们在迎霜盛开,坚贞秀美的姿态,实是霜天中的英杰。菊花对于陶渊明,是一种人格的化身,以致后人将菊花视为君子之节、逸士之操的象征。

最早携菊花入诗的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他的名篇《离骚》写到“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三国时代的钟会在《菊花赋》中赞叹“百卉凋瘁,芳菊始荣”。他认为菊花“早植晚登”,有君子之德性;“冒霜吐颖”,有刚直的品质。晋代袁崧在菊花诗中写道:“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形象地表现了菊花不畏惧秋霜的寒冷,面对困境,毫不退缩。

至唐宋,赏菊之风更加浓厚,描写菊花的诗词比比皆是。“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的《菊花》抒写自己的爱菊之情,歌咏百花先谢而菊花后凋的神韵,那菊之傲骨与坚贞,不就是诗人不畏权贵耿直敢言的化身吗?不就是历尽贬谪心志坚贞的风骨写照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黄巢的作品,句句赋菊,又句句言志,花的特征与人的壮志水乳交融,堪称咏菊一霸,也体现了王者之气。这哪里是满城开放、灿烂辉煌的菊花,这分明是披坚执锐、扭转乾坤的英雄战士!菊花是他们身上的盔甲,是头上的黄巾,阵阵香气犹如杀气,轰轰烈烈,弥漫全城,读后使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笔中的菊花,一朵朵摇曳多姿,又带着离情别恨。李清照与丈夫感情甚笃,新婚不久便分居两地。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来了,李清照独自一人,内心忧愁孤寂,在东篱把酒,菊花的暗香和瘦影让她感慨万千,悠悠情思,溢于言表。词人借菊寄托哀思,真情之至,让人共鸣,悲伤至极,令人动容。

蒲松龄也爱菊成癖,读书写作之余,他常踱步到花丛中浏览,称自己“我昔爱菊成菊癖,佳种不惮求千里”。为求得一株菊花佳种,不惜千里跋涉,这是何等挚爱之情!蒲松龄还写了不少咏菊佳句:“登堂把酒对黄花,老子颠任意兴嘉”;“犹存傲骨欺霜雪,羞散柔芳较麝兰”;“堂中花满酒盈觞,妙遣花香入酒香”等等,饮酒赏菊之情,跃然纸上。在《聊斋志异》这部伟世之作中,蒲松龄笔下的菊花神黄英从文人赏菊的雅兴中看到致富之道,“卖花为业不为贪”,表达了他晚年时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元帅曾写过一首《秋菊》诗:“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诗人抒发了菊花傲霜怒放、不畏寒风欺凌的气节。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代表着那些意志坚强,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者,很有现实意义,读来让我们不禁对革命先辈肃然起敬。

品读文人笔下的菊花,多姿多彩,诗意美好。

--> 2018-11-21 钟 芳 1 1 团结报 c21820.html 1 当读菊花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