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凌
今年8月28日,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将花垣县列入基层组织建设(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联系点,这既是巨大的荣誉,又是巨大的压力,更是一项重大挑战和考验。花垣县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精神的首倡地,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强化领导、务实创新,细化措施、压实责任,严格按照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的要求,扎实做好联系点各项工作,努力将“试验田”办成示范点,为全省乃至全国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好路子。结合花垣实际,要牢固树立“大党建”齐抓共管意识,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为总载体,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六大重点,将基层党建联系点创建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努力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可以观摩、可予复制、可作推广的“花垣模式”。
一、加强政治建设,着力解决站位不高、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学懂弄通做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抓党建促脱贫的政治站位。进一步建立健全政治学习和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发挥好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校等政治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在乡镇班子考察中增加政治标准考察内容,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见行动见实效,将其作为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提出举措的标准准绳。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责任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推动落实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基层治理、改革发展、经济建设等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解决就党建抓党建、离开中心抓党建“两张皮”问题。
二、加强基层队伍建设,着力解决素质不高、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按照“不脱贫不脱钩”的要求,保持乡镇党政正职和干部队伍相对稳定。推动实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三年行动计划”,发现培养一批85后、90后优秀年轻干部,选派到乡镇一线、扶贫一线“蹲苗”锻炼,逐步破解基层年轻干部“断层”问题。强化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实施“头雁培养计划”,加强县、乡两级对村党组织书记的集训和轮训,从县直机关单位选派优秀干部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全面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并将支部“星级化”评比结果作为考核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的重要指标。实施“一村一大”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选聘大学生村主干充实农村脱贫攻坚力量,为村支“两委”储备后备人才。建立健全回引本土大学生待遇保障和关爱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在大学生村主干中实行专项招考事业编制人员计划,拓宽大学生村主干成长空间,解决“引得进留不住”的问题。依托“人才家园”党支部,注重从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致富能人、返乡创业人员中,拓宽党员“入口”,培养发展农村年轻党员。实行农村党员积分管理,将亮明身份、履行党员义务、参加组织生活、发挥作用、带头致富、联系服务群众、民主评议党员等方面情况纳入量化考核主要内容,作为评先评优、民主评议及处置不合格党员的重要依据,畅通不合格党员处置“出口”,激活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健全完善基层组织体系,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生活不正常、其他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到位的问题。按照“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组织”的要求,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支部组建工作,实施“两个覆盖”推进工程。全面开展以支部设置标准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制度体系化、阵地建设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支部“五化”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全面落实“主题党日+”制度,按照升国旗唱国歌、重温入党誓词、诵读学习党章、集体缴纳党费等“九事联动”规定动作和规范程序组织开好“主题党日+”月例会,推动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规范执行,实现基层组织生活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结合村支“两委”管理和服务工作实际需要,创新拓展“+”的内容,通过主题党日+精准扶贫、民主监督管理、民主议事决策、联系服务群众、机关党建、研究重大事项等,将村级重大事务“四议两公开”落到实处。探索完善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各村级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参与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促进各村级组织在民主管理农村事务中发挥应有作用,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组织生活的实效性。
四、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着力解决基层服务质效不优、群众满意度不高的问题。全面推广“湘西e路通”服务,将“湘西e路通”作为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服务群众的主要平台,全面推广运用“湘西e路通”(以“政务服务”和“党务服务”为核心,集精准扶贫、村务服务、生活服务、商务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双核四级”网络系统和手机APP客户端)便民服务平台,构建县、乡、村三级利民、便民、惠民服务网络,实现“村民办事不出村、最多跑一次”。继续研究下放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到村,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向基层延伸,推动“事权下放、人员下沉”,实现党组织管理、村民政务、结对帮扶、村务公开、农产品销售等网上电子化管理服务。扎实开展“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活动,坚持挺纪在前、执纪在前,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大扶贫领域腐败惩治和作风问题查处力度,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建立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常态化机制。健全“互联网+监督”制度,依托各村级服务+监督微信群等,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民主监督,从严查处损害群众利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蝇贪”“微腐败”行为,实现乡村“微权力”监督公开化、常态化。
五、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着力解决基层组织力不强、群众认可度不高的问题。将深化乡村治理作为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委会、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协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运行机制,着力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全面推广十八洞村建立在党支部领导下的“五兴互助”(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生活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生态互助兴家园)模式,通过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社会治安管理、人居环境和陈规陋习整治、品德和感恩教育等,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引导全民广泛参与乡村治理,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全面落实“一村一警一法律顾问”,积极推进基层涉黑涉恶问题专项斗争,加强涉黑涉恶和宗族恶势力排查整治,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宗教侵蚀,净化修复农村基层政治生态。
六、探索生产经营性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着力破解基层组织服务能力不强、脱贫攻坚成效巩固难的问题。针对全县村集体经济虽有面上覆盖但发展不均衡、整体质量不优、可持续“造血”能力不足等问题,注重培育乡村引领脱贫致富带头人,实施面向村干部、村民等不同层次人群的“扶智”、“扶技”培训,大力发掘和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土郎中”、“田秀才”,提高基层群众自我发展和脱贫致富能力。按照“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因村施策、分步推进”发展思路,深化推进村企联建、盘活资源、政策兜底“三个一批”发展模式,引导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的村组建合作社,与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对接,用资源换股份,村企联建壮大一批;对资源丰富的村,进行资源资产清查确权整合经营,盘活资源培育一批;对资源禀赋差、资产来源弱、难以发展集体经济的贫困村,实行政策兜底保障一批,确保整县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可持续。同时,采取龙头企业帮扶带动的模式,重点发展茶叶产业,确保到2020年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5万元,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带动群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