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代华
1935年4月12日,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从永顺县塔卧迁到龙山县兴隆街,随后迁到茨岩塘。这与贺龙早期在龙山的活动是有关联的。至今,贺龙青少年时代在湘鄂川走骡马“打老庚”,“认亲家”的故事在龙山民间广为流传。
1909年,13岁的贺龙入马帮,跟叔父贺敦武、姐夫谷吉延赶骡马,当起了“小骡子客”,在湘鄂川黔边区驮运川盐、特产、药材,贩卖骡马。
俗话说“要赚牲口钱,要跟牲口眠。”那时贺龙年幼个矮,赶骡马受的苦累更多。
1909年至1915年,少年贺龙在湘鄂川大道上走骡马过程中经受住了形形色色的明抢暗夺、刁难勒索,正直仗义、敢作敢为的他还时常为同行的骡子客挺身而出,赢得了同伙的钦佩,愿意搭伙。同时,贺龙爽直好义的个性,也赢得了湘鄂川边区老百姓的友情。
1914年的一天,贺龙与姐夫谷吉延运川盐来到湖北来凤县一家客店住下。刚好,客店里住着一伙贵州贩马客,在贩卖20多匹骡马。次日,在来凤骡马交易市场,贵州一马客举着“赠马”的木牌,指着一匹高大墨黑的马说,“这匹马谁买500光洋分文不少。谁能骑它,分文不取,送给他。但摔伤跌死与我无关。”话音未落,不少贪财之人,纵身骑试,但都跌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贺龙仔细观察后见是一匹好马,为“追风雪里青”,便问马客,“说话可算数?”
“小兄弟,你若能驯服。再给你20光洋买马鞍。”马客回应道。
贺龙说,“不可反悔。”说完即跃上马背。
烈马咧嘴露齿,怒鸣狂嚎,高迈四蹄向官道狂奔而去。贺龙知遇“颠马”,攥牢马鬃,腿夹马腹,顺马就势,一路颠簸而去。
半炷香工夫,贺龙骑马而归,微笑着对马客说:“说话算数?”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马客手一挥,表示“送你了!”
贺龙见马客是真君子,随即拿出身上银洋给马客说:“20光洋送你了。都是生意人,不能让你亏。这点小意思,请你收下。”
马客见其真诚,就问:“你是谁?”
“贺龙。”
“我叫汤竹。”
当天,马客在居住客店摆了两桌庆祝贺龙得宝马。酒间寒暄互知身世,原来汤竹是元宝山二寨主,为人急公好义,是条真汉子。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一场酒下来,谷吉延提议,“你俩是英雄遇好汉,不如结为金兰兄弟吧。”
众人附议。
于是汤、贺二人写兰谱,换庚牒,行三磕九拜之礼,汤为兄,贺为弟,结为异姓兄弟。
贺龙在湘鄂川边走骡马过程中,“打”的老庚,认的亲家不计其数,多至1000余人。如今,龙山能被当地人说出名的老庚有兴隆街的蒋公卿,石牌洞的唐吉成,新城张果老碾坊的王文章等。
在龙山县兴隆街道有一条名叫三十六湾长八公里的峡谷,在峡谷北侧的河岸有一条长长的青石岩路随着山势向东西方蜿蜒伸展,它就是著名的湘鄂川大道。那个时候,是川盐入川的必经之路。由于少年贺龙经常在这条古道上走骡马贩盐,故而如今当地人都叫它“骡马古道”。
少年贺龙在湘鄂川边区走骡马贩盐时“打”的老庚,认的亲家,结拜的兄弟,也为他在龙山的革命活动创造了一定的条件。1928年初,贺龙在桑植创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随后率领工农革命军由桑植八大公山进入龙山的乌鸦、大安、茨岩塘开展活动。贺龙初到龙山,受到了当地穷苦百姓的热烈欢迎。贺龙的老庚、亲家、兄弟见到贺龙带红军来了更是喜出望外,纷纷向贺龙建言,提出了在茨岩塘“组建大队伍”、“占据能攻能守的茨岩塘”的建议。贺龙善听,就走村串寨入户宣传革命道理:田土山水树林是农民的,农民受苦受难是因为国民党的压迫,是因为土豪劣绅的剥削。农民想翻身做主人就必须拿起武器“革”反动派的“命”。贺龙和红军的所作所为擦亮了老百姓的眼睛,抹去了他们心头的乌云,纷纷参加了工农革命军。贺龙在茨岩塘等地秘密建立了农会、赤卫队、游击队,训练军队,筹划打土豪分田地,革命的火种深深地埋进了龙山的大地。
在龙山历时8年多的时段内,共有16500多人参加红军。其中,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时期有6900多人参加红军,牺牲约800多人。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有9600多人参加红军。如今,龙山县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有187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