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胜
沈从文1902年12月8日诞生于湘西凤凰县城,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大奇人。他小学尚未毕业,就踏入社会,经历数年的拼搏,攻读社会这部“大书”,竟有500多万字的作品问世,成了风格独具、影响深远的文学大师。后来,他弃文从史,攻读地下埋藏的另一部“大书”,从事历史文物研究,不多时日,又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领域的权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党中央和国务院给了他副部长级待遇。世人只知道他创作和研究之盛,但不知道他与张兆和的婚恋史更带传奇色彩。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婚恋史开篇于1928年。这一年,已有一定成就的沈从文被大名鼎鼎的胡适破格礼聘到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任讲师。26岁的沈从文,虽已名声远播,但仍孑然一身。年轻的沈从文博学好动,教学之余,经常参加各种学生活动。在活动中,他渐渐喜欢上了外文系的女学生张兆和。张兆和原籍安徽合肥,在苏州长大成人,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此时18岁,是一位大家闺秀。她心地善良,性格温柔,秀色逼人,浑身充溢着青春的气息与活力,同时又内蕴着一种掩抑不住的文静与稚气,是当时中国公学的校花。尤其是她的进取心很强,不仅学外文,还选修了由沈从文执教的文选习作课程。沈从文对她爱慕至深,不断地用自己秀美的“章草”给张兆和写起情书来。张兆和则认定自己还不到谈论婚嫁的时候,特别是对师生之恋更难接受。于是,她对沈从文的情书置之不理。谁知沈从文的求爱信越来越多,终于使她无法忍受,便拿着这些信去见校长胡适。张兆和进门后,气冲冲地把一个包裹往桌子上一放。胡适见她怒容满面,有些诧异,便开玩笑似的对她说:“你何必送东西呢?”张兆和打开包裹对胡适说:“不是礼物,这是沈先生寄来的一大堆信,一共120多封,校长,你看吧!”胡适见事有蹊跷,就对张兆和说:“你喜欢他,就给他回信,不喜欢,不理他就是了,何必来告诉我呢?”张兆和生气地说:“我恨透他了。我拒绝他,他还是不断来信,使我非常厌恶,请校长做个主张!”胡适微微一笑说:“现在恋爱自由谁也不能干涉。”张兆和气愤地说:“他是老师,不能对学生这样无礼!”胡适十分器重沈从文,便袒护他说:“师生恋爱,并不犯法,校长是不能加以干涉的。”张兆和见校长没支持她,只好愤愤而回。胡适送她出门,将包裹交还给她,并嘱咐说:“你不妨回他一封信,以后仔细观察,若认为他并不恶意,做个朋友也好,当然婚姻是不能勉强的。”自那以后,张兆和只要一见到沈从文,就避而远之,但沈从文的情书却仍然照写不误,一封又一封,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胡适对这场师生恋虽有竭力促成之意,但考虑到影响,于1930年秋便将沈从文转荐到武汉大学任教。
世间的事,实在是怪。沈从文被转荐之前,张兆和见了他如见蛇蝎。沈从文离开上海后,张兆和反而觉得沈从文并不像先前那么令人讨厌,便给他回了信。随着两人的互通音讯,彼此了解渐渐加深,张兆和心中的恨慢慢地变成了对沈从文深深的爱。1932年,沈从文已在青岛大学任教,张兆和也从中国公学毕业。暑假期间,沈从文满怀喜悦心情带着礼品,南下苏州,去张兆和家求婚。见面后,他就拿出送给张兆和的一大包书籍,其中有两部英译精装本俄国小说,以及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和屠格涅夫的作品集,还送她一对漂亮精致的书夹。同年寒假,沈从文第二次来苏州,张兆和便带他去上海与父亲见面。沈从文是后起之秀,学识渊博,与张兆和父亲一见如故,两人谈得颇投机。离开苏州时,沈从文对张兆和及她的二姐张允和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在征得父亲同意后,张兆和与二姐很快去邮局,分别给沈从文拍了电报,张允和的电报上只拍了一个“允”字,张兆和的电报上则是:“‘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发报员问张兆和电报内容的意思,张兆和回答说:“你甭管,照拍好了。”
沈从文虽然15岁时离家当兵,四处漂泊,但一直像个孩子似的不会照料自己的生活。1932年他和张兆和订婚后,张兆和就随沈从文到青岛大学做事,发现沈从文与他的九妹很不会过日子。那时,沈从文的收入已经不少,但钱一到手,兄妹二人就下馆子、上剧院,很快将钱花光,常常弄得下半个月没有钱吃饭。到开学时,九妹因无钱交学费,便不上学,成天无所事事。这一切都要由张兆和来料理。张兆和本想再读几年书,看到这种情况,终于放弃这种打算,于1933年在北京和沈从文结为伉俪。从此,沈从文这个少年时浪迹湘黔边境,“弱冠”之年独闯入北京,在困顿中挣扎求学,饱尝了都市人生淡漠与冷酷滋味的“乡下人”,就有了一个充满温馨的家。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婚姻生活半个多世纪,两人相敬如宾,患难与共,恩爱幸福,白头偕老。沈从文一生坎坷,迎逆流而上,取得如此巨大惊人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甜蜜的爱情,美满的婚姻,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