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19年05月14日

扶贫路上苦亦乐

——来自吉首市河溪镇的扶贫故事

本报记者 杨继东

“2017年,河溪镇如期实现楠木等6个贫困村出列,贫困户594户2361人脱贫,与全市一道在全州率先脱贫‘摘帽’……”2018年,吉首市河溪镇根据全市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将该镇《关于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进行全面升级完善,在2017年底全镇贫困人口基本达到脱贫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至2020年稳定脱贫同步小康的工作目标。 春夏之交 ,记者走进吉首市河溪镇,不仅看到一份沉甸甸的扶贫攻坚“答卷”,更从一个个精彩的扶贫故事中感受到了基层干部在扶贫路上的苦与乐。

干部担当 精准扶贫一个不落

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成绩,离不开干部的担当。“我们有一支特别团结能战斗的队伍。” 该镇扶贫工作分管领导、镇党委副书记吴春建介绍。

其实,今年43岁的吴春建,就是这支队伍的带头人。他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有着长期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 。2016年4月,组织安排他分管河溪镇扶贫工作,身体羸弱的他二话不说担起了这份重担。当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回头看”,工作任务繁重,为了消除畏难情绪,他和镇攻坚办的7个同事逐一交心交谈,讲党性讲感情,稳定了工作队伍,并采取了强化帮扶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拓展帮扶思路、落实帮扶政策、解决农村实际困难等一系列工作措施,打开了工作局面。

扶贫专干田景友,从2013年开始就干上了精准扶贫工作,不到50岁的人,如今已经满头花白。他发挥是本地人、熟悉情况的优势,和贫困户打成一片,走村串寨掌握每一户贫困的情况。尽管本人学历不高,年纪不轻,他却主动学习并掌握了电脑技能,精准扶贫资料各项表格填报那是“一门清”,不少大学生出身的同事都得向他请教。

精准扶贫工作“回头看”,精准识别是关键。吴春建一班人分别进入6个贫困村,逐寨逐户进行信息比对核实,一一召开村民大会投票表决,共清理出不合政策的四类人员近200户。有一段时间镇接待办里接待的村民如同赶场一般多,在攻坚办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政策讲解释疑后,村民一个个带着问题来,明白满意而归。为了及时接听村民们的电话,吴春建等人手机24小时开机,充电宝不离身,确保不因手机没电而漏接一个群众的咨询电话。而且每月1200分钟的通话套餐总是用完并超额100多元。由于公平公开,不怕得罪人,工作细致,他们的清理工作逐渐赢得了村民的理解,多年来无一起涉贫上访事件。

易地搬迁 走上脱贫致富路

4月底,百里集中安置点附近的吉首市经开区河溪新材料产业园里,湖南海宏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扶贫车间”正式投产,企业生产线全部上马后可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个。安置点的101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可实现就业。这是该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一个镜头。

吴春建向记者坦言,该镇政府距离吉首市区仅15公里,但全镇9个村、1个社区,其中6个扶贫村,占60%左右,贫困发生率较高,而且多属后山村、库区移民村,村情复杂,交通不便,经济自然条件差,特色产业发展不利……怎样有效改变他们的贫困面貌呢?根据州市扶贫工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该镇决定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全镇建档立卡户624户2448人进行归类,其中符合条件的170户分类进行搬迁:常年在吉首打工的24户安置到城区水畔铭城安置点、45户安置到吉首经开区,101户安置到河溪社区百里安置点。

好的政策,一开始并不被村民们理解接受,不少贫困户“故土难离”。吴建春清楚地记得,楠木村杨天长一家三代、七口人,仅靠几亩田土从事传统农业讨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成天愁眉紧锁。尽管陷入这样的困境,杨天长还是舍不得放弃破旧的老屋,又担心离开田土一家人无法生活。经过镇村干部多次上门宣传讲解扶贫政策,帮助分析贫困原因,杨天长一家于2016年底搬进了百里安置点,住上了两套75平方米的新房。两个儿子到吉首务工,老夫妇俩在家带孙在镇中心完小读书,生活状况一下子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如今他们见到镇村干部总是满脸笑容。

为了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该镇首先在百里安置点开辟了6个卫生保洁员公益性岗位,月工资1200元;办起了“惹巴妹”编织“扶贫车间”帮助10多人家门口就业,月收入1500元;设立湖南海宏昌电子科技公司“扶贫车间”,已帮助建档立卡户14人就业。吴春建大略算了一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带动了该镇近1/3的建档立卡户脱贫。

能人带动 扶贫产业全覆盖

“能人带动,产业才能发展、贫困户才能致富。”吴春建说,该镇就是抓住了能人带头发展产业,实现了茶叶、葡萄、蔬菜等扶贫产业全覆盖,形成了“村村有产业、有合作社,户户有分红”的良好局面。

省党代会代表、河溪社区支书张晓梅是镇党委、政府“请回来”的能人。今年47岁的张晓梅以前10多年在外打拼,过上了小康生活。近几年,她致富不忘家乡,在发展茶叶产业的政策吸引下,在市、镇政府及相关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鼓励和引导下,成立了吉首市丰裕隆茶业专业合作社,一举租荒地1200多亩建成茶叶基地,并带动了6个扶贫村的建档立卡户1786人发展茶叶产业脱贫。

以前,铁岩村是个产业“空白村”,村里大部分土地闲置。村秘书、致富能人符文花带领村民自主发展产业,成立高山刺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转的形式,种植高山刺葡萄近100亩,覆盖了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180余人分红增收。

吴春建进一步介绍,2018年驻村工作组整合资金,推动持久村岩排组建成新型塑料大棚20座,带动贫困户10余户从事蔬菜种植;在渔溪村,致富能人张言方整合资金50万元建成蛋鸡养殖示范区,通过示范项目带动20多户贫困户从事养殖……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该镇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项目分红,实现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26元,实现全镇贫困人口全覆盖。

--> 2019-05-14 ——来自吉首市河溪镇的扶贫故事 1 1 团结报 c31769.html 1 扶贫路上苦亦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