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诚
在湘西历史上的书画名家中,张世准是一个代表性人物。不论从他诗书画印的艺术成就来看,还是从他的个人影响力来看,都是响当当的。可惜作为花垣出生并成长的杰出人物,县志里竟没有收录。而他的籍贯所在地沅陵县志中,虽有他的小传,也是十分的简略。看来,再不搜集整理他的事迹,他将被人们遗忘了。
张世准(1823—1891),字叔平,号二酉山人。祖籍沅陵县城,出生永绥(今花垣县)县城。
张世准自幼聪颖好学,尤爱书画,初从学于父亲。11岁时,经童试入院为附生。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出任内阁中书,候补刑部员外郎,主管刑事档案。工作之余,经常习书作画,以山水、人物为多。后得力于书法家刘墉指点,造诣颇深。作为文化名人,他常与左宗棠、李鸿章、刘长佑、刘坤等人论古证今,为诸公推崇。
张世准性格刚直,藐视权贵,因不避权势,秉公纠错,敢作敢为,引起当朝不满,终未获重用。遂潜心研究书画,主攻梅花,成为当时知名画家。寓居北京时,与周少伯、白棠齐名。他的咏梅图钢茎铁枝,梅花似火,浓淡得当,别具风格。他的书法与画作并驾齐驱,同誉于世,外国使节常慕名求取墨宝,以得其片纸为荣。
因仕途不顺,他干脆弃官从艺,遍游川黔名山大川。清光绪七年(1881),回到沅陵,建舍于县城北门,题名“鹤鸣山庄”。
他喜欢交朋结友,但从不登官宦之门。富豪以重金聘他作画,一概拒绝。晚年,他靠卖画为生,得钱便沽酒狂饮,腹空则闭门击鼓,朗读诗文。借别人钱财年终无法归还时,便作画,并将债主姓名题于画上,任其从案头取去抵债。
光绪十七年(1891),张世准与画友许晓东、丁百川等人离沅陵去武昌,途经桃源,为友人绘山水画一轴,书联语于上:“卖画庸书,手选桃源仙境;浮家泛宅,身是烟波钓徒。”到汉口,寓居永宁巷辰州会馆。湖广总督张之洞闻讯,过江邀其任职,他不肯出任。当年卒于汉口,归葬沅陵。
张世准多才多艺,还善篆刻、刻砚。《昭代尺牍小传续集·寒松阁谈艺琐录》说他“尤擅墨梅,纵横槎纡,干湿互用,圈花点椒,别具一格。山水枯劲中饶淹润,近文伯仁、僧弘仁、查士标、吴历诸家。时人有谓其所画为苗疆山水”。
西泠印社珍藏名砚欣赏中,有纪晓岚、张世准、胡澍铭随形端砚。前几年,有一幅他刻的端砚在网上拍卖。该砚以端溪佳石作成钟形,夔龙钮,浅开砚堂,堂边起阳线,边饰回纹。背以云纹为饰,刻文字“金字招牌一个穷,逢人只唱大江东,读书卖画完吾愿,一笑归天张叔翁。世准。印文:二酉山人”。该砚雕刻用刀流畅,雕工清雅,石美工良,珠联璧合,配红木砚盒,为一方名砚。
湘西乾州画家杨味蔬早年从张世准学画多年。后辗转去上海,与张大千同拜海派书画宗师曾熙门下学画,技艺日渐精进。后杨味蔬成为著名画家,曾熙弟子众多,以张大千和杨味蔬最为有名。
沈从文在自传文章《无从毕业的学校》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到达(北京)三天后,我又由一个在农业大学读书的黄表弟,陪送我迁入前门附近不远杨梅竹斜街酉西会馆一个窄小房间里,暂时安顿下来……记得当时正屋一角,就还留下花垣名士张世准老先生生前所作百十块梨木刻的书画板片,附近琉璃厂古董商,就经常来拓印。书画风格看来,比湖南道州何绍基那种肥蠕蠕的字还高一着。”
沈从文从小就开始练字,有着扎实的书法功底,他对张世准的书画评价很高,甚至某些方面超过何绍基,可见张的书画确实不一般。
2016年5月,沅陵县二酉乡落鹤坪村发现一块长6尺、宽3尺、重100公斤石雕门头,上刻“迴龍山”3个繁体大字,落款“刑部副郎张世准书”,书体浑厚敦实,笔力逎劲,章法规整疏朗,“迴”字和书写年月残缺,边饰花纹清晰,经沅陵县文史专家认定,系清代名家张世准书法真迹。
当地村民说,发现张世准书法真迹的地方名叫回龙山,当年山上有座庵,香火十分旺盛,后被毁。回龙山距著名景点二酉山不足3公里,历来书香浓重,文人聚集,与张世准当年喜好游历名山大川,拜访名庵后留下墨宝的事实吻合。后来这块书法真迹巨石被村民收藏。
张世准编辑有《重刻万卷读余六卷》(5册),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刻本,藏于湖南省图书馆。并编有《增补古今集联》等。
湘西州博物馆搜集有他的作品十余幅,以梅花为主,其中多精品。
近年来,国内一些书画拍卖会上,经常有他的作品参加拍卖,价格不菲,可见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