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19年06月18日

孙健忠与湘泉文化

孙健忠。

孙健忠与妻子杨鹤鸣。

孙健忠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留影。

孙健忠最后一部著作《武陵山陷落》手稿。

文 本报记者 刘 旭 龙 捷 图 均由 孙 禾 提供

编者的话

6月6日,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湘西籍著名作家孙健忠辞世,享年81岁。他带走了一代人的精神记忆,他留存于世的鸿篇巨制已成永远的经典绝唱,至今我们仍可以在他的《醉乡》《乡愁》《甜甜的刺梅》《倾斜的湘西》等文学作品中找到诠释人性真善美的精神依存和无尽的向上力量。他的为人为文以及对湘西的一往情深都让我们历历在目,时时鞭策激励着我们。

感于此,特刊发本报记者采写的一期纪念先生的文稿,以飨读者,同时表达我们对先生深切的怀念之情。

6月6日,81岁的孙健忠与世长辞。作为一个从湘西走出的全国优秀少数民族作家,孙健忠不仅以众多而精彩的文学作品,为湘西留下了掘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同时,他还有一段企业情缘,为湘西的经济建设也立下汗马功劳。

这两天,记者分别采访了湘泉集团原董事长王锡炳和当时与孙健忠直接打交道共事的宋代庄先生,听他们讲述孙健忠和湘泉的故事。

“别小看这张小报纸,当年它轰动了整个中国文坛,那个年代,全国各地的作家从四面八方给它投稿,小小说、散文、诗歌、杂谈都有,全国所有知名作家几乎都在上面发表过作品。”王锡炳谈及孙健忠主办的《湘泉之友》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湘泉酒厂刚起步时,四处参观学习后的王锡炳总结出:企业有“形”后,还必须要有“神”,才能深入人心。而企业的“神”,得靠企业文化填充。早就听说省作协的孙健忠对湘西有着很深的家乡情怀,王锡炳找到他,他俩一拍即合。

1986年,孙健忠来到吉首湘泉酒厂,研究提升企业文化的相关事宜。“我只是搞企业的,不擅长文化方面的事,孙老师是知名作家,所以当时全权由他做主。”王锡炳深情地回忆道,他说“当时孙健忠老师既是总策划师,又是执行人”。当年的吉首发展落后,交通不便,对外交流很少,孙健忠就计划把自己认识的名作家陆续请到酒厂来,借助名人效应来聚人气和名气。

应孙健忠邀请,全国各地的名作家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到长沙汇合,每次3到5人,多的时候有10多人。他在长沙接应后,又带着大家或坐汽车、或坐火车赶往吉首。孙健忠身上具有的湘西人的豪爽与热情,感染了一批批前来的文人墨客,在谈笑间,他一遍遍为湘西和湘泉酒做介绍。见湘西有好山好水,又有好酒好友,大家欣然留下了大量的文学墨宝。那几年,湘泉酒厂真可谓是群贤毕至,那些客人中包括了王蒙、艾青、陆柱国、流沙河、张笑天、张贤亮、王安忆等等。

来的人多了,规模也越来越大,孙健忠建议举办“湘泉笔会”。笔会每次大概有10到20人参加,大致内容为:游玩湘西,了解湘泉和创作相关作品。

“笔会的成功,与孙健忠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是分不开的。”宋代庄回忆说。有一次笔会,大概来了近40人。笔会结束时,孙健忠送大家返程,从当时的边城宾馆出发,孙健忠总不放心,他反复问会议秘书“没什么问题吧?”会议秘书说没问题,他又问有没有掉人,秘书回答说“大概没有。”孙健忠脸就变了,“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怎么说大概?”他随即就叫停车,检查后发现确实掉了一个人,孙健忠就生气了,边责怪会议秘书怎么没通知到位,边联系一辆小车从寨阳掉头去宾馆把人接了回来。掉队的作家因为睡过头耽误了行程,看见孙健忠亲自来接,很是感激。

客人来多了,写下的文章也就多了。孙健忠又向王锡炳提出办企业报,希望将文人的气韵与湘泉的品位糅合的更紧。说干就干,由孙健忠任社长,王锡炳又安排了5个员工做事,正式办起了报来。

“孙老师曾告诉我‘要把报纸做到一流水平’。 他做事非常认真,从每次版面到文稿用词都仔细推敲。”说起报纸,宋代庄满满的回忆。为了报名有意义,孙健忠辗转几次找到萧克,请他提笔写下《湘泉之友》,并邀请各地作家诗人赐稿。神奇的事情来了,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等地众多名家,他们创作的无数高质量文稿从四面八方飞来,期期妙文不断,精彩纷呈。一张每月一期的企业小报,难以想象有这么多重量级名家支持,虽是内部报纸,但每期都要往外寄出大概1000份左右。期期精品,大家四处借阅,甚至纷纷收藏。《湘泉之友》也被诸多作家评论为“中国企业第一报”,为文化和企业紧密结合,开创了一条新道路。

《湘泉之友》火了,湘泉文化名声在外,带动着神秘湘西也揭开了些许神秘面纱。孙健忠“以文化聚人气”的思路让湘泉酒厂迅速提升了层次,企业精神得到了有效填充,也从侧面促使了湘西的发展,成了湘西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孙健忠既是省城官员,又是湘西名人,顶着全国人大代表、省作协主席等各种头衔,但却没有一丝架子。他经常和老百姓促膝聊天,谈起自家的情况,聊家乡亲人的故事。有领导来看望他的时候,他笑脸回应后,又继续做自己的事情。他创作时,就把自己“关”到州邮政大楼背后他租借的一处偏僻民居里,定时叫人送面送粉。

笔会办了大概七八期时,各类墨宝留下的太多了,孙健忠又找王锡炳商量,在酒厂办一个展览馆,把这些宝贝都陈列出来。这个想法得到同意后,孙健忠从构思设计风格,装修素材的寻找,作品的陈列等都亲力亲为,反复推敲。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一个充满“湘西味”的展览馆成立了。

“直到今天,展览馆基本还是保留了孙老师当年建设的样子,我们都不敢随意改动,最多就是增加几幅近期的企业活动照,挂在馆内另一片区域。”展览馆的人员介绍说。由于这个展览馆办得文化底蕴深,湘西味浓,近30年仍然还基本保持原样。

如今,孙健忠不在了。王锡炳说:“时常怀念当年孙老师哈哈大笑的样子,爽快、实在……”

--> 2019-06-18 1 1 团结报 c33715.html 1 孙健忠与湘泉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