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19年07月01日

湘西有个经开区之时光的伟力

文/本报记者 吴 刚 图/张术杰

01

曾几何时,在吉首市民的心目中,对“湘西经开区”几乎没有什么概念。

十多年来,漠不关心是常态。

而今天,经开区核心区已经建成,常住人口已经超过3万人,楼盘开发了一个又一个,房价已经升到了五千多,据说有些高端的别墅,已经过万。

当下流行句式,说的就是这种情态:“当时你对我爱理不理,现在我让你高攀不起!”

02

如果时光再往从前推到二十多年前,吉首人对“乾州新区”的态度,与后来的经开区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本世纪前,吉首市民必须到了人民电影院门口,或者是吉首商业城,才能算是“上了街”。乾州什么的,就是个赶场的地方,堂堂一座老县城,行政名称是“万溶江乡”。

现在,这个“乡”已经很热闹了。乾州古城成了市民的后院,待人接客颇有档次,世纪广场每天傍晚时分聚集的市民不下两千人,广场周边的商业业态也已经初步成型。

“当时,胡家塘附近有个木房子才卖十几万,我没买,现在肠子都悔青了!”这种表述,前几年常常能在乾州古城的各种茶馆里听到。

不过现在换成了“我本来有买一套溶江小区房子的资格,两千多一平方米,我没要,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轮到湘西经开区傲娇的时代,来了。

03

时光真是一件神奇的事物。回过头来看,大多数凡夫俗子如你我,只能像蜗牛一样,在时光之墙上,留下了一滩歪歪扭扭的线状水渍。

04

湘西经开区建设初期,就有市民担心:“那里是万溶江的上游,在那里搞什么经开区咯?经开区莫不是集中搞工业生产的地方?工厂一多,废气废水就多,能源消耗就多,环境破坏就多,老火!”

这些判断看似不无道理。但显然,以偏概全。

难道经开区就一定是由大量的工厂组成?难道工厂一定是污染型的?难道人类活动一定是破坏环境而不可以优化环境?

当一个人的判断,来源于过去固化的、似是而非的经验之中时,就变成了“经验陷阱”,错误指导人生选择。

类似的担心还有很多。比如,经开区离市中心太远了;经开区没有医院、学校、文化、商业等功能配套,不方便;经开区人太少了,“鬼都打的死人”等等。

在今天看来,基本属于杞人忧天。这些问题,即便有些直到今天还没有得到最终解决,但按照近年来的发展态势看,一定会逐步解决和完善。

05

经开区经开区,发展经济,是第一任务。

湘西的经济基础薄弱,划一块地办一个经开区容易,要真正发展起来,难。这也是当初有些人不看好湘西经开区的理由之一。

从第一家入园企业宏成制药开始,湘西经开区十多年来围绕“招商引资”,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尤其是本来就基础薄弱,资金、技术、人才、产业链、商业圈子、运输成本、生活配套,全部处于劣势,招商引资就更难了。

往往其他经开区花费三五个环节就能搞定一家企业入驻,湘西经开区经过十个二十个环节,还不一定能实现。

这是现实,拿石头打天也无济于事。

只有面对现实,制造自己的优势,招商难的局面才能慢慢改观。

06

“前辈们招商,太难了,不敢想象。”经开区商务局副局长汪友波,是在前辈们打下了一定的局面后才加入到经开区招商队伍中的,对前辈们的艰难,深有感触。然而即便是站在更高起点上的他,每一次到珠三角招商,比起那些起点高的经开区同行,依然要付出双倍、三倍、十倍的努力。

07

光凭招商人员的努力,肯定是不够的。

一家企业要在一个地方落地生根,首要考虑的当然是发展问题。那么,当地能给予的各种资源,与这家企业发展要素是否相匹配,成为最重要的考量。

比如在政策上有没有更大的倾斜。但这是有政策红线的,湘西经开区不可能突破政策底线,所谓优惠顶多和别的地方不相上下,只能在态度上拉开差距。

比如说,政策条件一样,但如果办一个手续在其他地区需要一星期,在我这里只要三天。

比如说,企业到职能部门办事,其他地区的工作人员一般化处理,我这里的工作人员一直微笑,还处处替你着想,主动服务。

比如说,企业要招员工,在其他地方只能去职业市场,在我这里,我帮你组织招聘会,还提前做好宣传。

条件一样,企业当然选态度更好的地方;即便条件稍有不如,从人心的角度出发,企业也会选择态度更好的地方。

这就是诚意,这就是态度,这就是湘西经开区力所能及创造的一点点“优势”。

08

企业进入,员工们尤其是高管们总要参与当地的社会生活吧,对生活环境有所要求吧。

没问题,湘西经开区尽力打造。

现代路网交通系统建起来了,行的问题解决了。

商品房、公租房系统建好了,住的问题解决了。

绿岛、绿道、公园建起来了,环境问题解决了。

高规格宾馆酒店建成开业了,社交问题解决了。

博物馆、游乐场开门纳客了,文化问题解决了。

……社会生活需要的各种基本条件,湘西经开区以一座现代化城市的较高标准,从无到有,兢兢业业地建设,认认真真地布局,一步一个脚印地投入使用。

“一不小心”,就把这片原本的荒郊野地,建成了吉首最具都市感、时代感的地标街区。

那些落户在湘西经开区的企业,以及他们的高管和员工,绝不是在那种想象中烟尘漫天的工厂区里生产生活,而是在恍如都市的CBD里,蓬勃地发展,体面的工作,舒适地生活。

09

不是说经开区是新区,人气少了点吗?

那就建学校,建医院,引入那些能带来人气的项目。

引进州幼儿园、吉大师院附小、州民族中学三所湘西顶级名校,配置最好的教育资源,把孩子引过来,就等于把一个个家庭引过来。

于是,州民中分校(溶江中学)、吉大师院附小分校和州幼儿园分园,三个美丽的校园,在万溶江畔拔地而起,加上早年建成的湘西职院,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各年龄层的学校齐备,不仅仅满足辖区范围内读书家庭的教育需求,还分担了全市、全州的学位任务。

“名校战略”,带动了湘西经开区的人气,四校周边,引来了大量嗅觉灵敏的房产商,争分夺秒地开发大片大片的“学区房”,其中不乏“恒大”这样的国内领军企业。

2019年秋季招生,吉大师院附小分校计划招收400名新生,但5月以来,摸底报名人数却超过了1000人,火爆之极。

而医院的引进,也在计划之中。尝到“名校战略”甜头的湘西经开区,又怎么会放下“大医院战略”可能带来的诸多诱惑呢?

10

在文化建设上,湘西经开区也极有心得。

近几年来,随着核心街区的建成,湘西经开区利用区内的湘西文化广场、湘西职院文体中心运动场等大面积公共空间,策划、引入、举办了大量的群众活动,为整个经开区营造了浓浓的文化氛围。

这些活动,包括了湘西建州60周年庆典、2019吉首鼓文化节等重大活动,也包括了农耕节、马戏节、美食节、喜乐会等日常群众活动。灿烂的湘西民族文化和浪漫的湘西地域性格,为经开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意资源和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乎每隔一两周,经开区就有一场热闹可看。

在1路公交车上,我们常常可以碰到一群群“叮咚”一声“老年卡”的乘客,他们都是去经开区散步、跳舞、聚会的老人。

尤其是沿河风光优美的湘西文化广场一带,已经成为州府市民的后花园,成为吉首新的地标。

这一切,对于招商引资目标企业而言,只要他们来了,就能生活在文化氛围浓郁的风景里——这,成了经开区招商引资的又一枚重要筹码。

11

就是这样,经开区通过15年的时间,一个个硬骨头啃下来了,一家家企业搬进来了。截至今年,湘西经开区大小经济实体,已经超过了1000家。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湘西经开区引进企业,不是谁想来就来,而是有所选择,有的放矢,按照自己的战略节奏,有序布局。

高能耗高污染的不要,夕阳产业不要;技术含量高的欢迎、产业带动强的欢迎、发展潜力大的欢迎……几年下来,竟然将一个湘西完全没有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做得风生水起,最近,又瞄上了基于5G平台下的智能应用产业,紧紧跟上了时代发展的脚步。

没有噪音、没有烟尘、没有废水的产业。

那些曾经的担心,你一个都没有看见;如果今天你漫步在湘西经开区,你都不一定知道你正走在某个厂区里,只见花红柳绿,只见风光如画。

12

这些新兴产业的进入,为湘西经开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活力。

2018年,这个仅有十几平方公里、三万常住人口的小地方,经济体量跃升至全州中等县市的前列,成为湘西经济新的增长极。

当然,和发达地区的经开区相比,这个成绩没有那么耀眼;但我们和过去的自己相比,就能发现,这变化堪称天翻地覆。

13

时光为证。我们和过去的自己相比,虽未至于骄傲自满,却不免内心安宁。

我们或许会感慨于时光的伟力,但我们其实知道,是我们自己,将这伟力,赋予了时光。

而明天,我们依然会在时光里,奋力前行。

--> 2019-07-01 文/本报记者 吴 刚 图/张术杰 1 1 团结报 c34404.html 1 湘西有个经开区之时光的伟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