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19年07月04日

湘西“剿”贫记

(上接1版)

特别是很多村落没通路,老百姓需要用的化肥,得雇人用背篓背上山,于是催生了“挑脚”人。喂养的生猪如果要卖出,得四个壮劳动力抬到山下的集镇,农民苦不堪言。截至目前,乌龙山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0户585人。因为贫困,只能向外谋求生存机会,全村1362人当中,有586人外出务工,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区。该村至今仍然是桂塘镇少数几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村干部向卯生感受到的最大变化,就是村庄基础设施的改善。大部分村民小组都连通了水泥路,全村已基本实现饮水安全、生活用电,通信及广播电视到户。交通条件的巨大改善,使得当地山区一个千年相传的职业“挑脚”,近年来消失了。

2015年,龙山县确定县文化旅游局向乌龙山村派出扶贫工作队,继续挖掘剿匪故事,再唱革命文化的旅游“大戏”。倒坨寨组的田义芝,今年44岁,她曾在外地眼镜厂打工多年。去年上半年,看到路通了,旅游升温了,游客来得多了,她在村里支持下摆下了一个小吃摊,生意红火,同时还可以照顾孩子读书。

人口向山外大量外流的景象不再,开始回流。在溶洞当导游的黄珍,乐观开朗,她是本县桂塘镇人,湘西职院旅游专业毕业,在县外工作两年后回来。她看好家乡的旅游前景,尤其是今年底,重庆通长沙的高铁即将贯通,这将使龙山与这两座城市的通行距离一下子拉近,游客将大量增加,“前景广阔,看好家乡。”

“脱贫和剿匪一样要付出牺牲”

一栋碉楼矗立在山坡上,荒草废石,四顾萧然。侧身细看,一条缝隙和八字形张开的各种射击窗口犹存。高峰镇,古丈县海拔最高、最偏远的乡镇。碉楼的主人为当年让人听名为之胆寒的当地匪首张平。

湘西有人至今能脱口而出一段形容张平打家劫舍的歌谣,“天见张平,日月不明;地见张平,草木不生;人见张平,九死一生”。考证过这段历史的周明阜对记者说,历史上的张平,有其复杂多元的一面,他心狠手辣,也曾在浙江嘉善前线抗日拼过命。

据镇政府初步统计分析,在高峰镇各村,20%的户整家外出,50%左右户是留守老人、儿童在家;有个别村民小组,全部村民外出打工、生活。

比如,碉楼所在的李家洞村村民们嘴边经常挂着地理遥远、背井离乡、于他们爱恨交织的地名“流沙”。流沙是广东揭阳的一个镇,一带二,二带四……李家洞很多村民到了流沙制衣厂、染厂,如今不少因为掌握了技术,又转移到了纺织业发达的浙江萧山。

因此,李家洞村民当地扶贫的一个重点举措,是组织农民参加县城招聘会、向外出务工人员发放交通补贴,鼓励帮助村民外出务工。退休多年的周明阜,一直关注湘西的脱贫攻坚,他希望能够因地制宜、保护生态、加强职业培训、在本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减少外流打工的人,减少他们在外面谋生的艰辛。”

2012年之后,古丈县检察院对口帮扶李家洞村,建设了现在的村部大楼。2015年至今,县编办、县文旅局、高峰镇政府三家单位,联手对口帮扶。高山上的李家洞村不但通村、通组,就连户与户之间的道路,也得了较好的修建改造。与人们印象中高山好水不一样,高峰镇因为地处岩溶地区,水不容易储存,枯雨季节饮水难,如今安全饮水通过改造都得到了保障。目前,李家洞全村共有101户贫困户,92户已经脱贫。

张冬梅今年38岁,家有一儿一女,都在古丈一中读书,成绩都不错。政府帮她开了一间小卖部,生意不错,成为励志典型。村民们都知道,张冬梅家虽然现在困难,但如果儿女上了大学或者职院,毕业之后,家境就会马上改变。山里的村民大多重视教育,有的不惜花钱,把孩子送到县城甚至州府吉首的学校去就读。

高峰镇九年制学校校园位于小镇的高坡之上,宽广整洁。副校长向星大半辈子在乡村中学从教,在这所学校任教20年,被县里评定为“扎根农村人才奖”。上世纪90年代,学校的初中生曾达到400多人,如今只剩下80多人。生源的萎缩让他惆怅,但他更担心的是老师的流失。让他稍感欣慰的是,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使得因贫辍学的现象绝迹了。

正如龙山县桂塘镇九年制学校校长张光文所言,“学校代表地方的文明。一个地方没有学校,人就容易野蛮。湘西历史上土匪多,教育落后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教育落后,也会引发经济落后。”今年初,他被湖南省教育基金会等评为全省首批十个“最美乡村校长”。

记者欣慰地看到,2019年春节后,吉首大学的定向师范生向辉在高峰镇学校开始了一年实习期。很喜欢这里的他,教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这里的孩子接受能力弱一点,但纯朴。他们对外面了解少,我就是他们接触外面世界的一道桥梁。”

贫困也像剿匪一样,要突破重重难关,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2018年8月3日,龙山县茅坪乡国土所国土员彭鹏,在走访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的返途中遭遇车祸遇难,年仅27岁。据湘西州扶贫办统计,近七年来,一共有7名扶贫队员、基层干部,像他们先辈当年“剿匪”一样,在湘西“剿”贫一线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我没剿过匪。”自言喜欢内溪乡老百姓性格“豪放”“直爽”的杨甜对记者说,“脱贫和剿匪一样要付出牺牲。”她已在苦思谋划的课题是,全乡脱贫摘帽之后,如何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 2019-07-04 1 1 团结报 c34670.html 1 湘西“剿”贫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