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19年07月07日

打水与汲泉(随笔)

谭良田

诗人聚会,负责买菜的王老每次买了腊肉又买卤肉,万老终于评了一句,怎么又买成合掌了?二老相视大笑。

合掌是指对仗中用了不同的字眼,而其所指相同或相近。此文标题,就有合掌之嫌。然而在我原意,却有本质不同。

老杜有诗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水与泉,皆可饮,在山出山,便有清浊之别。清浊既分,或濯缨或濯足,功用迥然有异。打水可往河川,可就水房;汲泉,旨在净甘清冽,则必往深山。

几年前,马云曾说,未来十年最贵的是空气与水。对此,湘西人似乎早有先知先觉。千禧年秋,我入学吉大文学院,那时汲泉者就不在少数。我是湘南的乡里儿,在处无不有老井,井水冬暖夏凉,总归清冽。初来湘西,初见此景,讶其不汲于井而汲于山,不担以桶而负以篓,煞是好奇;靠近一打听,才知湘西真个是“在山泉水清”,据汲泉者透露,烹泉的器皿用上数年,内壁也无半点水垢。于是有一天,拿着几枚矿泉水瓶子,我加入了汲泉的队伍,入山装真正的矿泉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的纯净源于水的纯净。泉在山而清,湘西人最懂它的价值,是以不嫌其远而往汲之。

汲泉是打水的文言,湘西口语仍叫“打水”。路上若有背着、提着空瓶子的,准是去打水。路遇熟人,双方打招呼,常说,打水去啊?打水去!去字读如“七”,起初我听成了“打水吃啊?”“打水吃!”由此不免郢书燕说一番,心中感佩道,熟人见面专问饮水,可见湘西人民是多么的重视饮水问题啊。重视水即是敬重生命哩!感佩间,随之升起的,是涌动全身的钦仰之情。

几年后毕业求职,缘分让我留在了湘西,熟悉了本地方言,钦仰之情不减反增。那个时候,汲泉者日渐增多蔚为壮观,这自然要算我一个。不过,缘此而遭人嘲弄,并非一次两次。当时打水常客以退休老翁老太婆居多,我一个刚入职的年轻老师窜入其中,青丝白雪对比悬殊,颇为打眼;入乎眼而出乎口,让人说道便也是常事。有人说,与老公公老婆婆登山打水,优哉游哉,你好快活啊!有人说,工作的状态,退休的心态,思维领先数十年!评我的人,只知道老人常打水、打水多老人,而不知道打水旨在健康,健康面前无老少。

十四五年前,太极、诗词、楹联、书法、吟诵、中医、文言等等,在世人眼中多属老年活动项目,年轻人瞎掺和干啥。不幸这些项目我都有兴趣,也多有参与。评我的人是藏了这些台词一并发声的。我不知道如何回应,就索性顺着他们的思路“迂腐”到底。

当前举国倡导优秀传统文化,于是太极、诗词、楹联、书法、吟诵、中医、文言等等,又成了某类家长强迫小孩学习的项目。这些项目固然极好,可强加于人,只会成为负担。在我看来,只有汲了大自然的灵性,才能激活潜藏在文言字里行间的正能量;惟其如此,文言经典才能引领我们自由快乐地生活与成长。

古人说“耕读传家”,耕读耕读,耕居读前;耕,不止耕于田,更要汲自然之灵气;读,不止读文字,更要悟经典之智慧。汲泉,既然属于耕的范畴,那么对于读经典、学国学必然有助益。因此,不爱读经典的孩子是不爱打水的孩子,是不爱入山汲泉的孩子,总之是不爱亲近自然的孩子,他们的背后,有一对不爱入山汲泉、亲近自然的父母。浸润在大自然的有序中,涵泳在大自然的美妙中,就是读诵经典的开始。读经典,还用强迫吗?

在离退休人士的带动下,随着入山汲泉的日益普及,更有健康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汲泉人士越来越多,汲泉的运载工具与运载方式也多种多样,有背篓背的,有扁担挑的,有拉车拉的,有推车推的,有摩托载的,不一而足。其中推车,有自制的木推车,有自焊的铁推车,有用闲置的儿童车来推的;所见最奇特的,竟然有推着轮椅来的。上前一问,这位老阿姨说,大夫告诉她,用山泉煎药效果或许好些,孝子贤孙顺了她的愿,她就从轮椅上下来了,轮椅闲置了无法送人,就移作推车用来打水。

如今,打水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应该再没人笑我学老人家汲泉了吧?汲泉许能带动国学,应该无人笑我标题合掌吧?

--> 2019-07-07 1 1 团结报 c34758.html 1 打水与汲泉(随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