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19年07月12日

背 笼

刘振军 摄

田志顺

两道竹辫系双肩,一尺背篓背蓝天;草鞋踏破千层浪,歌声飘过万重山。

湘西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背笼,受力面积宽,稳定性强,便于攀爬负重,深受山里人的喜爱。无论上山砍柴,下河洗衣,上街赶集,走亲访友,都离不开背笼。

背笼,既是湘西人劳作的重要工具,也是传递情爱祝福的特色标签,更是刻在武陵山上最坚韧的脊梁。走访亲友时背笼里装满了越走越浓的亲情友爱;闺女出嫁时,喜背笼装满了恋恋不舍的挂牵和勤劳持家的古风;童雏时的儿背笼,传承的是攒劲读书跃龙门的殷切期望。

背笼装满了汗水雨水,赤橙黄绿和酸甜苦辣;装满了大山的情怀,信仰和希望。山村舞台上,背笼和山里人融为一体,同呼吸、共命运,弯腰、躬背、挺身、迈步……定格成武陵山巅顽强不屈的人生浮雕。

背笼虽小,形态各异,但编织精妙,独具匠心。柴背笼粗壮结实、硬扎磨耐;喜背笼玲珑精致,嫁女送福;大扎笼高大威猛,背负重物。特别是盛水不漏,展现民族文化精妙的艺术品——防水背笼最具民族特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对编织背笼不会感到陌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篾匠手艺渐行渐远,慢慢淡出乡村视野,变成乡愁的鳞片,人们只能在记忆中或电视里重温篾匠精湛的技艺。历时两年、燃爆全国的央视大片《湘西》就有编织背笼的生动描述。凤凰胡廷贤用他盛水的背笼演绎饱含传统记忆,承载千年历史,修炼性情的做人理念,给凤凰古城增添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

织背笼的首要条件是选竹。竹子不宜太老或过嫩,太老无肉,太嫩无骨,适中为佳。宁折不弯、虚怀尚节的竹子,经过篾匠手工锯、卷、剖、劈、抽、刮等程序,变成了千丝万缕舞春风的丝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那厚薄均匀、棱角分明、黄灿溜光、密丝合缝的上等篾丝,没有三五年学徒功夫是做不到的,需要细心、耐心、慧心。

劈好篾后,按照打方底、围笼身、封笼口的步骤开始编织。

打方底就是编笼底。按横5竖11的方式,把两片竹篾叠成十字形,按经纬方向挑一压一,挑压时注意竹篾之间的间隔距离,以便均衡匀称。笼底编好后,用小木板夹紧固定,这样既牢实底部,又降低难度,最后用绳子将篾丝纵向收拢梱扎,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大南瓜花,煞是好看。

笼底编好后,纵向收拢,将篾丝弯起添加围篾,一圈又一圈,围成背笼的雏形,注意笼围的大小和笼身的高度。一根根一米多长金黄的篾丝,飘着淡淡的竹香,从底部散开,像霞光,纵横交错,上下翻飞,融入跳跃的阳光里,氛围神秘、久远、清扬。爷爷叼着旱烟,“啵呲、啵呲……”边抽烟边织篾,云雾缭绕中,两腿夹着背笼,双手翻飞,篾线“哗哗”,笼转星移……那场景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最后,加厚竹篾锁口,系上竹辫花纹背带,美观牢实耐用的背笼就织成了。

小背笼,圆溜溜,像摇篮,满溢幸福的童年。从襁褓中,我们在背笼里,跟着妈妈走路的节奏,经风雨,见世面,慢慢长大。小小拳头是吃不完的把把儿糖,牙牙学语是最动听的儿歌,挥舞的小手是春天的嫩芽,妈妈回头的笑脸是世上最温暖的阳光,至今甜在心头。背篓,成长的标志,成人的标签,装满风霜雨雪,快乐艰辛。五六岁时,背个小背笼,捏把柴刀小挖锄,田边割草,地里挖苕,上山捡板栗枞菌。大自然最美的山水画中留下了童年天真烂漫快乐的身影。十一二岁读初中了,帮大人捡柴、背包谷、送公粮,背笼里背的不仅仅是柴米油盐,还有担当和抱负。

最难忘的是初中时放暑假了,与父亲一起去小溪镇卖菜,当时那里叫长官集坪,正在修枝柳铁路。天未亮,我和父亲匆匆吃了早饭,背起母亲准备好的蔬菜和中饭,踏着晨曦出发了。穿油茶岭,爬大青山,下内潮溶,涉甘溪河,一路星星点灯,露吻脚踝。云山雾海中衣服湿了干、干了湿,东西越背越重,一路走走歇歇,歇歇走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集市上。卖完菜,已近中午。顶着烈日往回赶,在泉水淙淙流淌的树荫下吃完自带的酸辣子豇豆饭,掬一捧泉水,洗个澡,那才叫爽。但大热天,在荫凉处歇久了人会更疲软,所以不敢久停,赶紧上路。最难熬的地段是内潮溶那直上直下近千米的石板路,抬头帽子落、崖削一线天。背笼里虽没有什么东西,但一动全身汗,脚软腿打颤,不想动了,但看到父亲的坚持和忍耐,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好不容易天黑前回到了家,全身骨头快散架了。肩膀被压得红肿生疼,后背烙上了一条条深红火辣的篾印。这一次卖菜让我真正明白了山路的弯度,背笼的重量和生活的含义。

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公路纵横交错,村村户户田间地头全覆盖,蚂蚁搬家,肩挑背驮的原始运输方式被农用车取代,承载湘西历史文化记忆的背笼正在慢慢淡出湘西人的视野,成为民族历史文化博物馆里弥足珍贵的文物。

--> 2019-07-12 1 1 团结报 c35078.html 1 背 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