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 刚 通讯员 梁 兵 田 静
从7月3日召开动员会开始,湘西经开区“征地拆迁百日攻坚”全面开展,形成了全区上下群策群力克难攻坚的热烈局面。
1
无论什么形式的人类文明,归根结底是土地的附着物。
没有土地,就无从谈起经济发展,更无从谈起文明进步。
湘西经开区建立的初衷,就是腾出一片土地,再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探索方向、孵化产业、积蓄家底、发展经济,从而以一个较好的基础,带动整个湘西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从2004年建区至2016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湘西经开区原规划的7.12平方公里范围内,可以使用的土地基本上全部投入使用,州委、州政府决定扩大经开区规模,再度从凤凰县竿子坪镇划出13.38平方公里,交由湘西经开区统筹考量规划,发展经济。
至此,原7.12平方公里变成了湘西经开区的“核心区”,包括双河、龙凤、湾溪、牯牛坪、木林坪、捧捧坳6个社区,组成了吉凤街道,被称为“区内”;而新增的13.38平方公里,包括凤凰县竿子坪镇的竿子坪、廖家冲两个村,则成为湘西经开区的“增量”土地源,被称为“区外”。
2
有了土地,招商引资发展产业就有了最基础的资源。因为“区外”的存在,2017年以来,湘西经开区招商引资工作频传捷报,招来了很多重大项目。比如今年签约、总投资数十亿元的“吉凤森林城市”,就坐落在“区外”的龙头山上。
同时,已建成的G56G65高速公路重合段、在建的张吉怀高速铁路、在建的张社大道,都从“区外”经过。
然而现实是,这些“增量”的土地上,还有不少的民居和坟茔,阻止了工程推进;甚至,就连“区内”早已明确的项目,也因为民居和坟茔的存在,迟迟未能进入大规模施工。
能不能腾出土地,用以发展经济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湘西经开区无法绕开的发展瓶颈。
“我们没有退路!”7月9日,在湘西经开区征地拆迁工作调度会上,党工委书记陈晓龙如是说。
3
7月3日,经开区召开“征地拆迁百日攻坚”动员大会,党工委书记陈晓龙、管委会主任陈文君、党工委纪检书记覃水来分别作了动员讲话。
7月4日,经开区征地拆迁“百日攻坚”队伍组建。60多名机关、街道、社区干部职工组成了房屋拆迁项目组、征地迁坟项目组、预制厂项目组、工棚项目组和竿子坪镇项目组五个小组,分片区进行攻坚。
7月5日,“征拆手册”到达每一位攻坚人员手中,其中有具体的征拆对象基本情况、补偿办法、政策法规及任务分解等内容。
7月6日,周六。每个小组开始下村入户,对各自的任务进行现场核实。
7月7日,周日。攻坚人员开始走访征拆对象,摸底群众意见。
7月8日,各组召开碰头会,汇总摸底情况,就每一户、每一冢的拆迁对策进行讨论研究。
7月9日,陈晓龙主持召开工作调度会,对任务进行倒排。当晚,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戴晓军主持召开房屋拆迁组工作部署会;管委会副处级干部黎楚定率征地迁坟组入户木林坪社区做迁坟工作。
7月10日,副调研员别碧波组织召开预制厂组第二次碰头会;晚,党工委副书记杨再贵、副处级干部毛一军率竿子坪组入户廖家冲村做搬家腾地工作,黎楚定率迁坟组入户牯牛坪社区做迁坟工作。
7月11日,晚。毛一军率竿子坪组继续入户廖家冲村做搬家腾地工作。
7月12日,区征拆办主任、吉凤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忠华统一调度牯牛坪房屋拆迁。
7月13日,周六,晚。覃水来参加工棚组拆迁碰头会,再一次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要求严格把握政策标准。
7月14日,周日。党工委书记陈晓龙、副调研员陈志刚来到牯牛坪、湾溪、双河、竿子坪和廖家冲,实地察看征拆目标,督查征拆工作;管委会主任陈文君主持召开工作会议,调度人力物力,为征拆工作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没有退路”已成共识,湘西经开区像一台巨大的机器,开足了马力,每一个螺丝钉都以最好的状态,协力运转。
4
十天来,湘西经开区以“众志成城”的姿态,投入到征拆工作之中。
截至7月14日,全区共完成征地58亩,迁坟33冢。
房屋拆迁组完成对滨江路、湾溪城中村全面走访,22户居民同意安置方案。
征地迁坟组完成坟墓搬迁协议3冢,签订土地领款协议8户,腾地17亩。
竿子坪片区组完成征地41亩、迁坟30冢、同意随时搬家10户。
预制厂组完成了走访调查任务,进展顺利。
7月14日,工棚组传来消息,第一栋应拆房屋倒屋,打响了吉凤森林城市拆房的第一枪。
5
拆迁工作为天底下第一难的工作,加之湘西还有“六腊不搬家”的风俗,要想说服居民,搬家的搬家,迁坟的迁坟,难上加难。
每一个攻坚队员,在与拆迁户的交流沟通中,为此花费了大量的“口水”。在实际入户开展征拆仅一周的时间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百日攻坚,方过一旬。相比十多个平方公里范围内、多点、零碎的拆迁目标,征地200多亩、倒房100多栋、迁坟500多冢的任务,这些成绩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头。
好在,这也是一个漂亮的开头,极大地鼓舞了攻坚队员,给予他们克服困难、坚决完成任务的信心。
为发展经济而战,经开区人很拼。
本版摄影 吴 刚 胡大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