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健
周树人,众所周知,无须赘述。那么柳树人是谁呢?
柳树人,1905年生于朝鲜黄海道金川郡,原名柳基石,1911年6岁时就随父移居中国东北,5年后加入中国国籍。1924年毕业于南京华中公学,此后加入朝鲜民族主义革命团体,同时进入北京朝阳大学读经济学。
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而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朝鲜半岛则有三一运动在先,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新文化先驱者们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文予以声援。这场独立运动于当年6月被镇压下去以后,数以千计的朝鲜人流亡到了中国,他们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鲁迅的作品也十分关注并极为推崇。
《新青年》杂志是当时许多朝鲜进步人士喜爱阅读的刊物之一。1920年,柳树人上中学的时候,通过老师推介读到了1918年5月《新青年》上刊载的《狂人日记》。他后来回忆说:“最初我们读不懂,读了几遍后,激动得我们几乎也要发狂了,那时认识到,鲁迅先生不仅写了中国的狂人,也写了朝鲜的狂人。”出于对鲁迅的崇拜,柳基石从此改名为“柳树人”。
在中国新文化思潮影响下的柳树人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25年7月10日,《朝鲜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朝阳大学在校生柳君同胞在北京民众大会上第一个登上讲坛进行振奋人心的演说》的报道,这位柳君就是当时在朝阳大学就读的柳树人。那是6月20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当他演讲结束时,在场的数万民众齐声高呼抗日口号,表达爱国激情,现场气氛达到了沸点。
被《狂人日记》燃起激情的柳树人迫切希望面见自己的偶像。1925年春,柳树人在一位中国朋友的陪同下,到北京砖塔胡同周府拜见了鲁迅。他向鲁迅表达了用朝鲜文翻译《狂人日记》的想法,得到了鲁迅的同意和鼓励。几个月后,柳树人带着《狂人日记》的朝文译稿再次拜访鲁迅,双方就方言等问题进行了讨论。鲁迅坦率地表示:“我不懂朝鲜文,有哪些不清楚的可以问。”
1927年8月,柳树人翻译的《狂人日记》在汉城《东光》杂志上发表。客观地说,那时年仅22岁的柳树人韩文和中文水平均不甚高。他幼年就随家人来到中国,从中学读到大学,所以对其母语的掌握使用并非驾轻就熟,而中文的听说读写方面也尚欠火候,从而对《狂人日记》原文的理解就显得不够准确,在一些词汇的选择上难免生硬和偏差。加上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翻译的,未能加以充分修改和斟酌,因此它不能算作一个相当准确的译本。《狂人日记》原文约4800字,而柳树人译本中存在的错误就有近百处,但是,对于当时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家园的朝鲜人来说,鲁迅的作品无疑是他们寻找希望和出路的强大精神支柱,《狂人日记》中对现实的解剖和对历史的洞察更是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从而激发起他们对日本殖民统治和封建思想禁锢的强烈反抗。柳树人也因此成为中朝思想文化交流的第一座桥梁,并对后来者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迄今为止,韩朝共出版近20种《狂人日记》的韩文译本,这在中外文化传播史上也属罕见。
大学毕业后的20多年间,柳树人在天津、上海等地从事文学编辑和翻译等工作,1928年为翻译《阿Q正传》特意去拜访鲁迅,但未得一见。柳树人还始终在暗中参加革命组织活动,曾与几名朝鲜志士在上海某会场采取暗杀行动,当场炸伤不少日本人和朝奸。抗战爆发后,他又加入过中国国民党部队奔赴前线抗日。
新中国成立后,柳树人先后在河南大学农学院、苏州大学历史系等院系任教,在金日成访华时得到召见,并获准恢复朝鲜国籍,却一直留在中国生活,最终定居苏州,致力于东南亚史和中韩关系史方面的研究,1980年冬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