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雄
人大代表是人大常委会工作的主体,代表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人大职权的有效行使。只有代表“动起来”,人大工作才能“活起来”。龙山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完善代表工作机制,激发代表履职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代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人大工作的开展。
一项项举措彰显“新理念”
为了提高代表小组活动的质量,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目前,该县人大常委会在各乡镇(街道)建立了21个代表联络站,并在具备条件的48个村建立了代表联络工作组。同时,又根据地域、行业和代表专长的特点,相应建立了22个活动小组,形成了以人大常委会、乡镇(街道)、代表小组为主体的代表履职网络。
工作站标准化建设做到了“六有”,即:有办公场所、有站牌、有驻站的主体代表、有宣传栏、有工作制度和有意见收集箱。县财政并保障了工作站的工作经费。据悉,2018年,平均每个代表联络站接待选民140多批共计300多人次。
县人大常委会还建立了常委会正副主任联系乡镇(街道)和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的制度、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逢年过节慰问代表走访选民等制度。通过走访慰问代表及群众,收集代表和群众的意见,并及时向常委会和相关部门反映,且交相关部门得到了有效的处理。
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强和改进了代表培训工作,增强代表培训的计划性和针对性,2016年以来,县人大常委会采取集中辅导、学习交流、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和印发资料等形式,在代表集中视察和人代会召开前,都组织代表培训学习。通过学习培训,让代表认识到代表是职务更是责任,知道如何履职。
一串串脚印架起“连心桥”
县人大常委会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线,积极组织代表开展视察、执法检查等活动,一步一个脚印,架起了代表与民众的“连心桥”。
兴隆街道近几年来落地建设项目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征拆任务愈加繁重,同时也伴随大量矛盾纠纷需要解决。街道人大工委将辖区的15名县人大代表纳入协助征拆矛盾纠纷调解决工作之中。杨昌泉、杨昌连、杨昌金兄弟3人因涉及遗留田土山林分配产生巨大分歧。该起纠纷先前4次调处均未成功,导致龙山县“三所合一”项目整体停工,难以按期推进。人大代表王声学经过调查,加以正面引导,几位年轻人为各自的长辈做工作。在多方发力,综合协调之下,3兄弟最终同意了工作组提出的处理方案,这桩久拖不决的纠纷最终调处成功。
县人大常委会以“履职先锋”和助力“脱贫攻坚”活动为载体,鼓励支持代表积极参加。近四年间,1143名县人大代表与58个贫困村的2036户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先后走访群众10.8万人次,举办法律知识宣传214场次,化解群众纠纷170余件。
2018年,县人大共邀请35名县人大代表列席了县人大常委会会议;推荐15名代表担任烤烟收购监督员;推选21名代表参加了县法院庭审旁听、执行和听证会等;12名州人大代表参加了全州异地搬迁调研、列席了州人大常委会会议等,从而拓宽了代表知情知政和履职渠道。同时,县人大组织州县48名人大代表对华塘商居城及棚户区改造安置进行了集中视察、执法检查,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件件议案督办“有成果”
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和建议,是代表的一项重要职权,也是代表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和要求,督促相关部门改进工作的重要方式。认真督办代表议案建议和意见已成为县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县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广大代表积极为民代言,建言献策,撰写的内容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建议质量逐年提升,为后续办理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每次人代会闭幕后,县人大常委会将议案和建议及时交县政府,县政府立即梳理分类,确定承办单位,召开“预办会”进行办理。
为防止建议办理出现“重答复、轻落实”的现象,县人大常委会研究出台了督办代表建议的意见,并每年确定20件重点建议督办,由常委会领导牵头、工委对口督办的督办机制,常委会领导深入现场调研指导了解办理进展,提出督办意见。县政府同样实行了由分管副县长牵头督办、适时召开调度会,协调有关建议办理问题的工作机制。
2016年至今,县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县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二次会议共收到代表议案和建议297件,所有代表的议案和建议均已办结,建议办复率、见面率都达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