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19年07月23日

道路越走越宽阔

——湘西地质公园促进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纪实

土家族姑娘织土家族织锦

美丽的捞车河

洛塔石林鬼斧神工

苗族巴代祭吕洞山

土家族戏剧“活化石”毛古斯

对歌红石林

文/图 本报记者 龙清彰 通讯员 叶庆子

促进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向往和追求,是湘西地质公园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夏天,杂草丛生,铺天盖地。5月的一个早上,湘西地质公园吕洞山区域葫芦镇枫香村排花寨村民向建波 ,带10多个民工进茶园砍草。他说,他以有机方式进行培管,产出的黄金茶又香又浓 ,深受消费者青睐,今年采摘的200多公斤干绿茶全部脱销。他的茶园,坚持不施化肥,不洒农药。他的茶叶,经省里权威机构检测,达到有机品质,销路越来越好。

用科学的语言来解读,坚持有机培管,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湘西地质公园内,对茶园进行有机培管的茶农还有很多很多。

2018年以来,湘西地质公园通过多方发力、多措并举,自然得到保护,人文得到传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湘西自治州,山峦起伏,河谷纵横。这是一块瑰丽、奇雄、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这块土地,从南到北约250公里,从东到西约130公里,如同一根楔子,牢牢钉在云贵高原东端,洞庭平原西部的交界处。在这块1.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98万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而其精华之处,当属湘西地质公园。

该公园从西北方向的洛塔区域起步,朝东南方向的芙蓉镇区域伸展,尔后,转一个大弯,折向西南方向,把红石林区域、吕洞山区域、十八洞区域、矮寨区域、天星山区域串连起来,构成一幅雄鹰展翅的形象。其间,山脉奔腾、峡谷深切、悬崖竦峙、石林丛生、长河汹涌、瀑布飞泻、洞穴密布、暗河潜流、古木参天、百草丰茂,就是用千言万语,也难以概述。

公园总面积2710平方公里,跨越州内7县市,涉及 29个乡镇,298个行政村(社区), 29.6万人。这么一大片区域,如何建设、经营,州政府的总体思路中有这样的表述,以积极的科学的开发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地质遗迹实质性的保护,使地质公园形成良性的生态发展机制,以保证生态环境、旅游与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思路已定,方向已明,决心已下。州政府根据地质公园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州实际,成立了公园管理机构,明确了职能,制定了相关法规、制度,作出了详细的规划、计划,为地质公园的持续发展予以强有力的保障。

公园建设,机构先行。湘西地质公园的管理架构分为三级:州政府、州地质公园管理处(州级)和县市地质公园管理局(县级)。地质公园专家委员会和地质遗迹保护委员会作为辅助支撑机构。州政府是公园的政府领导机关,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决策重大事件,领导州地质公园管理处,并为湘西地质公园提供管理和建设经费;州地质公园管理处是地质公园的法定管理机构,对公园进行全面有效管理;各县市地质公园管理局是地质公园管理处下属机构,具体负责本县市地质公园日常管理工作。机构有了,湘西地质公园州、县170名管理人员很快到岗到位。

名正才能言顺。州政府依据《宪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法》《土地管理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公园的权属、范围进行界定,对公园的保护、开发、管理予以认定。地质公园建设有法可依,名正言顺。

百年大计,重在行针步线。持续发展,必须深谋远虑。从州到县,围绕地质公园制定了《湘西地质公园总体规划(2017—2035)》《湖南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实施方案》《湖南永顺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报告》等40多个规划和方案,地质公园的发展蓝图,层层铺开。

群众的力量,势如洪流。群众的参与是地质公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公园的成立,民心所向,理所当然得到群众的拥护。近年来,公园管理处协助各村,组建了巡护队;与村民签订了包含森林防火、护林、水源保护、禁止乱挖乱采、严禁捕猎等内容的责任状。各村根据实际,制定了《村规民约》,积极、主动参与公园的保护与管理。

6月24日,地质公园矮寨区域矮寨镇排兄村主任龙清胜说,今年3月,经各户代表大会同意,对《村规民约》进行了修改,使其更加有利于保护地质公园。《村规民约》修改后,在该村微信群、人口集中的地方公布,由5名村民小组长负责监督执行。龙清胜说,新《村规民约》实施后,大家都自觉遵守,未发现有人违约。新《村规民约》让山变绿了, 风景变美了,游客变多了,群众的生活变好了。

有法规、制度作准绳,有规划、方案作依据,有机构、人员来实施,有人民群众作后盾,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从此迈上新天地。

转变转型,拓展可持续发展新视野

思想观念如何转变到维护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上,生产生活方式怎样转型到适应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上,是湘西地质公园管理者、建设者急需破解的重大课题。

观念的转变,重在宣传教育。州政府多次组织和动员各级各部门,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和传播持续发展理念,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

2018年6月25日是第28个全国土地日。州自然资源局、州科协、州地质公园管理处、各县市自然资源局等单位,以“珍惜土地资源·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组织开展湘西地质公园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挂横幅、摆展板、发资料、免费咨询、科技大篷车播放宣传片等形式,宣传公园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群众踊跃参加。

2019年1月22日,州地质公园管理处与吉首大学签署了湘西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科研科普教育工作合作协议书,就开展地学研究、科普宣传、教学基地建设等事宜,达成合作共识。

2019年1月16日,凤凰县在禾库镇开展“新年挂历送祝福、 地质公园进万家”系列宣传活动,别开生面。当天,正是禾库镇年边赶场日,工作人员佩戴“湘西地质公园欢迎您”的绶带,热情服务、耐心讲解,把3000份印有湘西地质公园天星山区域主要地质遗迹的精美挂历发给群众,人人争相领取。

6月25日, 记者在地质公园红石林区域的天池边,碰到歌手石春松与女搭档正对唱土家族情歌,传情传神的歌声,让游客听得如痴如醉。唱完后,石春松对记者说,他在天池边唱3年了。2018年以来,他还给游客讲解地质公园知识,成千上万的游客,听过他的歌和讲解。他说,为地质公园做宣传,非常自豪。

宣传教育活动,连二连三,精彩纷呈。2018年以来,州、县市开展 21 次地质公园宣传教育活动,参与群众多达1.5万人次,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

开展生态种养业,使用清洁能源,实现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对公园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在湘西地质公园红石林区域红石林镇河南村的青竹山上,矍继团建有600多亩茶园,还开办餐饮、住宿、购物店、养殖等产业。他在茶园里养鸡,鸡不仅吃虫,还给茶树施肥。鸡养大了,可给餐馆提供食材,也可外销,实现了原生态种养。2018年,他的总收入达800万元,创造了5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很多群众致富。

6月26日,记者来到地质公园洛塔区域洛塔乡楠竹村,在向小玲家的厨房,看到她家用电锅、电饭煲炒菜煮饭。在向彩家的天楼上,看到24管太阳能热水器。在搬迁户彭英强家,看到用瓷砖铺厕所。在硬化的村间道边,看到立起的太阳能路灯。村支书向世斌说,现在村民不再砍柴,电能、太阳能成主要能源。他说,地质公园建设,让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截至2018年末,公园里有 18749户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有 46830户用沼气、液化气、电能作燃料。建有太阳能发电站 140座。村民卫生厕所改造 19371 户。村村建垃圾处理设施,聘专门的保洁员。生态养殖比例达到 20%,生态种植比例达 28.7 %。

湘西,山水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其中,最耀眼的部分,浓缩在地质公园里。因此,发展旅游业,拉动经济增长,带动群众致富,促进可持续发展,地质公园得天独厚,优势明显。

公园里,有4A 景区4个,3A景区3个。有3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省级地质公园。有重要地质遗迹90处,其中2处属世界级地质遗迹。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高速通,旅游兴。地质公园矮寨区域矮寨镇排兄村民龙金志,看到了商机。他在德夯高速公路出口不远处开了一家“乡村农家餐馆”,生意红火。2018年收入35万元。该村依托湘西地质公园德夯大峡谷及地质工程矮寨大桥景观,开了25家餐饮、住宿店子,家家火爆。龙金志希望地质公园越建越好,吸引游客越来越多。

旅游业蓬勃发展,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带动旅游设施建设、改造和提质,加快施工。2018年,湘西地质公园修建游步道380公里,游客中心8个,停车场35个,旅游厕所60余座,完成标识标牌700余块,旅游设施日益完善。园区接待游客 805.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 5.5亿元,吸收从业人员 18835名。

转变转型,打开了群众的视野,展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这样的好事,群众肯定大力支持。

协调配合,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湘西地质公园与景区、名镇、古村落交融,与企业、商户、原住民交织,与行政、司法、事业、社团等机构交叉、重叠。构成了一个系统而又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

处理好园区的各种关系,维护好园区的运行秩序,对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园区采取联席会议、协商与合作的办法,运用司法、行政的手段,多方协调和配合,探索了“共管共建”、“统筹兼顾”、“分工合作”的管理新模式,确保公园朝可持续发展方向行驶。

公园内有国家风景名胜区,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中国传统村落和民族特色村寨等,在处理与旅游价值较高的景观的关系时,采用“ 共管共建”模式。在该模式下,计划、规划共同制订,保护、开发共同实施,管理、考核共同进行,资源、指挥,整合统一,极大地节约了运营成本,杜绝了政出多门,共同维护可持续发展。

6月25日,记者在地质公园红石林区域了解到,经营方与政府签署协议。开发规划、方案,与地质公园一致。监管、巡护队伍的工作,与地质公园同步。建设成果与地质公园共享。一切行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统筹兼顾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之意。园区内,原住民有之,经商者有之,办企业者有之,管理者有之,还有大量的游客等,各方利益在此交汇,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竞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格局。运用“统筹兼顾”模式,协调各方利益,处理各方矛盾,有利于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公园十八洞区域双龙镇十八洞村,是全国“精准扶贫”首倡地。该村悬崖环立,峡谷环绕,山峰相拥,村寨古朴,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为解决产业与旅游开发的矛盾。该村组建苗汉子果业公司,在湖南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流转土地1000亩,异地建猕猴桃产业园。现在,该村成为新兴的旅游热点,猕猴桃基地也产生了效益。这是运用“统筹兼顾”模式,很好地协调了产业发展,旅游开发,环境保护,群众脱贫之间的关系。

湘西地质公园红石林区域红石林村,为“统筹兼顾”区域内群众的利益,公园管理处开发扶贫摊位、门面15个,交给村民经营。景区现开展民宿扶贫55户,其中4户完工,32户动工,其余准备动工。“统筹兼顾”村民的利益,有利于公园与村民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各级各部门、司法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公园内发挥着各自的职能。虽各有侧重,但亦有许多重叠、交叉之处。容易出现,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不利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分工合作”模式,就是解决部门之间 的“肠梗阻”,使公园运行顺畅。

比如,在公园的生态红线、城市边际和耕地红线划定等重要工作上,由州政府牵头,国土、环保、林业、水利、住建、规划等部门,达成共识,实行“多规合一”,确保地质公园建设卓有成效。“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合”,可集中力量办大事。

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芙蓉镇,在湘西地质公园芙蓉镇区域内。该镇依凭芙蓉镇梯级瀑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园区内开设商铺130多家,从业人员 400多人,游客络绎不绝。为维护园区的持续发展,公园管理处、镇政府、社区与园区经营者,进行“分工合作”,各司其责。镇政府履行属地管理者职责,负责基建、保洁、秩序维护、纠纷化解;公园管理处履行管理者主体责任;经营者履行经营直接责任;社区履行监管责任。实行“分工合作”,园区运作顺畅。

积极探索有效管理新模式,理顺公园内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将飞得更高,行得更远。

保护传承,开启可持续发展新征程

促进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直接而有效的办法,是保护与传承。现在,持续发展面临人为的、自然的,有意的、无意的损害和阻断,开展保护与传承工作,刻不容缓。

湘西地质公园,拥有全球寒武系标准层型剖面——古丈阶与排碧阶“金钉子”,全球规模最大的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岩石林,蔚为壮观的切割高原型岩溶台地—峡谷景观,岩溶地质生态与少数民族文化完美融合的深厚文化遗产。园区面积广,村寨多,人口密。地形地貌,千姿百态。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地质灾害,容易发生。行走地质公园,让人感慨万千,江山如此多娇!保护与传承,责任重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绿水青山和地质遗迹,是一笔留给子孙后代不可估量的财富。为此,园区不遗余力,开展保护工作。

法律法规,是最有力的保护武器。公园除了依照国家法律,上级的法规进行保护外,根据我州实际,州人大常委会启动了《湘西地质公园保护与利用条例》的立法工作,保护工作将更加有力。

层层加压,多方发力,一张巨大的保护网正在形成。园区现有170名管理人员, 成立了 87支巡护队伍,对公园进行不间断的保护。还有公安、水政、自然、环保、安监等执法人员,守护在一线。保护力度前所未有。

6月26日,在湘西地质公园洛塔区域的燕子垭上,记者遇到刘兴文正在开展巡护工作。他是洛塔区域巡护工作队负责人,工作队现有7人,配有垃圾清运车1辆,负责区域内4个园区的卫生、绿化、宣传、设施维护、巡护巡查等工作。队员都是附近村民。刘兴文说,工作苦点、累点没关系,把公园守好、护好,就是最大的快乐。

远古人类在园区活动,并不是传说。考古发现,园区内的人类活动,最早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两千多年来,各时期人类活动的遗迹,清晰而完整。山歌,从峡谷这边飞到另一边,人们可以隔谷对歌;吊脚楼,依山就势修建,自自然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原住民与园区融为一体,创造了神秘、浓郁、独特的文化。

时代的发展,现实的需要,思想的认识等因素,文化遗产的传承,危机重重。文化遗产的保护,急如星火。

经多年努力,园区内的溪州铜柱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芙蓉镇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捞车村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德夯村等8个村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夯沙村等14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土家族摆手舞、苗族鼓舞等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名录。还有省级、州级300多个文化遗产,受到完好保护。

湘西地质公园洛塔区域苗儿滩镇捞车村有一家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6月26日,记者在这家专门从事土家族织锦生产、教学的传习所看到村民彭冬仙正织壁挂,她既是刘代娥的学生,又是刘代娥聘请的织锦工。刘代娥是这家传习所的负责人、老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一边生产织锦订单,一边开门教学。她的织锦名扬天下,订单源源不断。她教过学织锦的学生,不下千人。今年64岁的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土家族织锦技艺传承下去。

园区现已修复古村落 37个,修缮旧民居 4015 栋。开办非物质文化传习所 40所,拥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499名。随着《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湘西自治州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的实施,人文的可持续发展步入了法制轨道。

现在,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人类的欲望,越来越难以满足。生态环境压力如山。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园区生活的人们,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有较深的理解。崇拜自然、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的朴素理念,在他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因此,园区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

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的湘西地质公园,孕育了维管植物209科、897属、2206种,使之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园区内珍稀保护植物及特有植物58种,其中极危6种、濒危6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9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0种。有野生脊椎动物355种,分属于34目90科,包含珍稀保护动物63种。其中,极危物种5种,濒危1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14种。

减少人类活动的强度、频率和范围,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为此,园区划分四个保护等级,保护各种生命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截至2018年,园区实施退耕还林68557亩,人工造林 16039亩,封山育林 6171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77.4 %。矿山、矿硐,选厂、冶厂全部关闭。搬迁房屋 4382 栋,移民 17327人。拆除“两违”建筑 1976宗,建筑面积50.2万平方米。安装大气监测设备 3套,建设水文监测站 6个,安装地灾监控设备 10处。实行河长制,地灾隐患监控负责制。2018年,园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 339天,全区河流水质全部达标。强有力举措,开启了可持续发展新征程。

立下“愚公移山”志。在促进园区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征途中,州政府带领全州人民,勇攀新高、奋力前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园区的明天一定会风光无限。

--> 2019-07-23 ——湘西地质公园促进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纪实 1 1 团结报 c35919.html 1 道路越走越宽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