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19年07月26日

基于湘南实践的我州承接产业转移几点思考

州委党校第35期中青班 执笔人: 黄鹏程

湘南示范区的实践探索

2011年10月,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郴州、永州等湘南三市将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战略,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精准战略定位,强化政策引领。一是坚持对外开放。郴州市始终秉持“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战略,全心打造“向南开放向郴州”品牌和承接产业转移洼地。二是强化组织领导。永州市成立市委书记挂帅、市长任组长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把示范区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建立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机制。三是加强政策保障。永州市先后出台了“决定”“意见”“措施”“办法”等“一揽子”政策文件,为全市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二)健全平台功能,提升承载能力。一是筑建“大通道”。永州市谋划打好“交通提速”战役,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郴州市构建了“对内大循环、对外大联通”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二是建设“大园区”。郴州高新区跻身1000亿园区行列,培育了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与新能源等产业集群。三是构建“大通关”。永州市公路口岸(湖南农副产品集中验收场)封关运行,内陆(无水)港加快推进,湖南进出口食品(农副产品)检测中心投入运营。郴州市建成了海关、口岸、检验检疫、铁海联运、国际快件中心、综合保税区等平台。

(三)聚焦产业发展,突出招商引资。一是组建专业队伍。郴州市组建6个市级产业招商小分队常年在北上广、粤港澳大湾区开展招商。二是开展以“链”招商。永州市以长丰汽车为依托引进一批配套企业落户,汽车产业产值突破130亿元。郴州市引进湖南(广东)家居智能产业园项目,成为全省全产业链招商的经典案例。三是推行以“商”招商。永州市开展委托招商,依托平台“项目+资本”叠加优势,引进了新南方植物提取基地、中古国际生物技术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四)深化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郴州市推进“放管服”改革,市本级1651项“一次办结”政务服务事项100%上网运行,238项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二是推行“母亲式”服务。永州市全面推行“三单”管理(权力清单、监管清单、负面清单),年产能达10亿元的贵德光电产业园,从签约、开工到投产仅用150天。“江华速度”受到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肯定和点赞。三是注重高位推动。郴州市建立市级领导联系机制,开展重点攻坚、重点项目、重点工作“三重”工作,高位推动、高位协调、高位督办。

湘南实践对我州的借鉴和启示

(一)发展理念体现“新”,坚持开放发展。开放发展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前提。特别是牢固树立开放意识,坚定开放自信,立足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项目招商为抓手,以营商环境为保障,着力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和大湘西开放新高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开放湘西建设。

(二)园区载体突出“强”,夯实承接平台。牢固树立大平台、大发展的理念,全面夯实工业园区载体,完善基础功能配套,不断提高承接能力。实施“园区+”行动,加快推进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公路(水运)口岸、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港等更高开放平台建设,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三)项目引进强调“准”,强化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抓手。坚持“一主一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产业定位,坚持“引龙头、带配套”,提高招商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强化园区招商主体地位,建立专业化招商队伍。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等形式多样的招商活动。

(四)要素保障注重“全”,优化发展环境。营商环境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保障。全面提升土地、金融、电力等项目全要素保障水平;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打通企业办事“最后一公里”,着力打造“审批最快、效率最高、服务最好、质量最优”的发展环境。

我州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举措

我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应在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中,争当承接产业转移“领头雁”。

(一)强化战略统筹。一是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湘西作为湖南与西部地区的结合部、长株潭城市群与成渝经济圈的过渡带的区位优势,在服务国家及区域战略中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二是贯彻高质量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工业,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三是突出制造强州发展主题。将制造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中之重,实施“制造强州”战略,着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

(二)完善政策体系。一是突出规划引领。科学编制《湘西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细化任务书、施工图和时间表。二是强化政策支撑。加快出台《关于推进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细化实施办法和操作细则,形成“1+X”政策矩阵。三是完善考评机制。制定承接产业转移考核评价办法,将其纳入州委、州政府的五个文明绩效考核体系,并逐步加大考核权重。

(三)夯实平台基础。一是深化园区改革。全面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投融资机制、人事和薪酬体制度改革。二是提升园区层次。擦亮“省高性能复合材料特色产业园”、湘西(广州)工业园等金字招牌,全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三是增强平台功能。加快泸溪深水码头建设,打造水运口岸。提升湘西公路口岸功能。迎接高铁时代、航空时代的到来,提前筹划综合保税区(保税仓)、临空经济港、区域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建设。

(四)加快产业发展。一是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发挥劳动力、资源、生态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食品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进行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推动工业与农业、工业与物流业、工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促进物流业加快发展,提升旅游商品加工能力。

(五)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拟承接产业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二是实行产业链链长制。实行“一条产业链,一名州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招商方案”。三是夯实产业链招商基础。围绕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画好产业链现状图、全景图“两图”,建立项目库、客商库“两库”,建好资金池、人才池“两池”,完善产业链招商报告、产业链分析报告“两报告”,培育产业链招商生态。四是构建产业链“六个有”推进机制。构建“一条产业链有发展规划、有承接园区、有龙头企业、有专项扶持政策、有公共服务平台、有专业人才队伍”的“六个有”推进机制。

(六)加大金融支持。完善全州融资担保体系,做强州本级担保平台,融入全省再融资担保体系,建立融资担保“政银担”的风险分担机制。筹建承接产业转移引导基金。大力发展股权投资,鼓励和支持州内外企业之间兼并重组。探索“社会领投+政府跟股”模式,发挥基金在招商引资中的双重作用,主动对接“三个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力争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

--> 2019-07-26 1 1 团结报 c35862.html 1 基于湘南实践的我州承接产业转移几点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