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黄海龙 图/ 李焱华
在泸溪县武溪镇辛女村一带的沅水流域,至今还流传着石达开藏宝的传闻,八字藏宝隐语在当地民间很是盛传,这八字隐语就是:“面水靠山,宝藏其间。”
1856年9月,“天京事变”之后,东王杨秀清及上万部属惨遭北王韦昌辉屠杀,石达开因故也被迫逃离天京;同年11月,石达开奉天王洪秀全诏令返京,但不久因受洪秀全猜忌,加之洪秀全大肆加封自己兄弟为王,处处牵制石达开,使石达开悲愤难耐、深恐被害。1857年6月,石达开被迫再次逃离天京,开始了漫漫的西征之路。
1861年12月,石达开进入湘西,首先攻打的就是泸溪县浦市古镇。石达开到达沅江边上的时候,形势十分危急,前有清兵参将陈树勋的守兵,后有曾国藩部将赵福元的追兵,中有涛涛沅江阻隔,且所有过河船只已被清军收缴。正当义军焦急地四处搜索船只的紧急关头,当地一个叫石格的苗民主动找到石达开,砍了家里的大片杉木做木筏,帮助义军渡江。那一仗尸横遍地、血流成河,让沅江一带的人一年不敢饮沅江水,三年不敢食沅江鱼。最后,借助苗民石格熟悉当地地形、水情,义军乘着夜色,划着木筏,从浦市湾底古庙一带突破了清军的防线,进驻了浦市。
石达开的部队开进浦市后,曾在这里修整了一段时间,他就住在张家大院里(现今为李家书院)。其间,石达开的王妃因为水土不服而病故。至今,在浦市一带还留传有石达开生活过的遗迹,比如妃子墓、魁星楼等。据当地老百姓讲 ,古镇魁星楼上的那首诗就是石达开写的:“西来凭栏此亭骖,烽烟冲霄破晓岚。族居苗蛮崎圪老,地邻黔蜀石谷寒。得怜百姓家何托,转战频年乱未勘。只谓浮云偏蔽日,那堪回首望江南。”
石达开进驻浦市镇的时候,已经处于清军的包围之中,经多次与清军交战,他率领的军队损失惨重、士气低落。正如清军首领曾国藩当时说的:“既钝于浙,钝于闽,入湘后又钝于永祁,钝于宝庆,裹胁这人愿从者渐少,且无老巢以为粮台,粮米须掳,子药须搬,行且自疲于山谷之间。”这确实就是石达开部队当时的处境,石达开的心境也由此可想而知。
完全可以想象,一百五十多年前,刚刚埋葬了爱妃的石达开,面对冲天烟火、遍地饿殍,怀揣连年征战的厌倦,以及对前途未卜的苍凉,他在浦市魁星楼上奋笔写下那首诗时,必然把一腔悲壮、诗意和眷念,都融入诗里,然后投笔出门,上马扬鞭。西风残照里,当一行人沿着浦市那条古驿道蜿蜒前行时,但见那军旗焦枯、战马哀鸣,又是何等的悲壮与苍凉!从此,石达开和他的部队走上了一条悲壮的不归路。
古语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此,当石达开离开浦市转战四川途中,想着在浦市周边一带藏宝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那时已是形势所逼;或许,他已预见了自己的未来。
武溪镇辛女村居浦市古镇不过20里路,这一带水流湍急、崖壁耸立、草木青碧、风景秀丽,且临江的绝壁之上溶洞众多,有风洞、登牛洞、菊花溶洞、千丘田溶洞等,特别是辛女村附近的鹰嘴岩至铁柱潭沿线,面水靠山的崖壁之上的溶洞多达上百个。而且,这些崖壁溶洞里有悬棺存在,沈从文曾在这里解读过上古悬棺之谜。据说,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所写的铁掌帮帮主裘千仞,其居住的五指峰就在这一带。
临近河水,背靠青山,且在山水之间。这一带的地形地貌,与八字藏宝隐语所描述的“面水靠山,宝藏其间”的特征何其吻合。
在武溪镇辛女村一带的沅水流域,至今还流传着辛女峰下摸金条的故事。传说,石达开曾率部攻打泸溪,从辛女峰下的狭窄岩板路经过时,一匹驮着金银财宝的马匹脚下打滑,一箱金条掉在地上,有八根掉进了滚滚沅江。因为江水深急,随行人员只得将路面上的金条装好,重新驮上马背。部队经过辛女溪村时,得到了渔民热情接待,遂将掉金条的事情相告。这个消息很快传播开了,附近的红岩村有一名水性最好的渔民摸得了两根金条,后来用这两根金条置办了两栋天井大宅院……
据说,后来有许多人来这里寻宝,其中就有辛女村一名外号叫“黑牛”的村民,他通过绳索、滑轮等工具,从崖壁之上吊入崖壁间的洞穴寻宝,进入洞中发现有一石磨,有十余枚铜钱。这些寻宝的人们,就像寻找桃花源一样,终究都未能寻到。也因此,时至今日,藏宝的八字隐语仍无人破解。或许,那将是一个永远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