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欢
在吉首市经开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记者看到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安置房鳞次栉比,室内窗明几净,室外绿树环绕,路面整洁,雨后显得格外清晰。
记者见到从太平镇青干村搬出来的张术来时,他正在安置点内巡逻。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穷山窝,张术来一家三口搬进了“乾城”,搬进了75平方米的新家。媳妇在离家不远的经开区内做保洁员,两个人加起来月工资有6000多元,儿子在吉首市民族中学读书,每天上学有免费公交车。说起新家张术来有说不完的话,“我们也变成了‘乾城’人了,我们也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这是做梦也没想到。”
张术来只是我州众多易地扶贫搬迁户中的一员。现如今,我州广大搬迁户彻底摆脱了祖祖辈辈千百年来“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正稳步走在“搬得出、稳得住、融得进、能发展”的目标大道上,过上不愁吃、不愁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新生活。
自2016年“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我州提出了“五年任务,一次规划,两年实施,三年扫尾”的工作思路,通过三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全州“十三五”时期81813人(19835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总任务已基本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工程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效不断巩固扩大。截至2019年1月底,全州规划建设的196个安置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49亿元,建成安置项目195个,建成安置房屋1.9万套,完成了“十三五”建设任务的99.5%。其中,6.45万(15263户)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已入住新房,1.65万人(4404户)拿到新房钥匙正在组织搬迁入住,7.2万人(17152户)实现了稳定脱贫,累计脱贫率达88.2%。
搬出“穷窝”天地宽
为了让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尽早落实落地,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坚持“四区”搬迁选址原则,制订“四级”工作机制和“四线”搬迁政策标准。
在安置点选址上,坚持紧靠“城区、镇区、工业园区、乡村旅游区”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和后续产业帮扶等条件较好的地区。三年来,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坚持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安置方式,集中安置搬迁群众5.9万人,分散安置2.2万人。其中,城区安置1.46万人,占比约18%;镇区安置3.62万人,占比约44.7%;工业园区安置1.34万人,占比约16.5%;乡村旅游区与中心村安置1.68万人,占比约20.7%。全州的易地搬迁安置区坚持与产业基地建设、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新型工业园区建设等有机结合,全力实现资源和人口的优化重组,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易地扶贫搬迁“湘西模式”。
全州上下把易地搬迁作为“五个一批”“十项工程”的重中之重来抓,全面推行“州委常委联县市、州级干部包乡镇、县市常委班子联乡、乡镇党委班子联村、帮扶干部联户”的四级干部包片联点责任机制,形成州、县、乡镇、村(社区)四级联动组合拳,有力地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
同时,在对象识别上,我州严格按照“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界线”,根据“先定地域后定人”的原则确定搬迁对象,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引导,反复走乡进寨入户动员,对符合政策条件的对象确保“应搬尽搬”在住房面积上,严格执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建设面积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国家“标线”,坚持较大规模集中统规统建、中等规模集中统规共建、小规模集中分散自建等建设模式,实行标准化设计、施工、建设、监管,杜绝了面积把控不严的问题。在自筹资金上,严守不因搬迁举债“底线”,坚持建档立卡搬迁户自筹资金人均不超过3000元、户均不超过1万元的标准。在项目资金管理上,严格遵守项目基建程序和财务管理规定“红线”,强化对项目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履职管理,及时办理规划、环评、用地审批及施工许可等建设手续,确保了工程建设合法合规。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关键时间节点,我州正在凝心聚力决战脱贫攻坚,力争年底7个县实现脱贫摘帽,交出易地扶贫搬迁的“答卷”。
开拓“两业”富民路
群众“安居”了还要“乐业”,不仅搬得出,还要让贫困群众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我州大力开拓“两业”,即产业和就业,把发展产业作为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定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做大做强脱贫产业,着力推动就业创业。
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要求,我州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形成了“一县一策”“一点一策”“一乡一策”“一户一策”后续帮扶工作模式,着力做好兴产业、增就业、置家业“三业”文章。在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社会兜底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努力做到后续帮扶“四个一”,即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确保有1人以上稳定就业,掌握1门脱贫发展技能,参与1项脱贫产业,有条件的集中安置点每户有1分以上菜地,同步落实好无劳动能力搬迁家庭的社会兜底保障。
古丈县、保靖县、永顺县、花垣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猕猴桃、柑橘等特色产业,确保户户都有当家产业;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等县市依托工业园区优势,就近安置搬迁户就业; 龙山县、保靖县、永顺县、古丈县、花垣县等县通过在集中安置点建立“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确保人人都有就业渠道。全州积极落实好建档立卡户“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标准,积极推进迁入地搬迁群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搬迁群众健康服务保障;开启绿色通道,实现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就近入学保障。凤凰县禾库镇集中安置区探索实施的一户一就业,一块菜地,一人一亩漆树、一亩油桐、一头黄牛、一亩青皮豆的“六个一”后续产业帮扶获得省易地搬迁联席办高度肯定。
人居“升级”换新颜
住进了好房子,还要让搬迁户过上好日子,才是搬迁的最终目标。
自我州建档立卡搬迁群众陆续入住新房以来,按照设施好、服务好、管理好、生活好“四好”工作标准,我州着力将集中安置区建设成“配套完善、功能合理、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新社区,逐步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有序市民化。
各个安置区通过规划配套水、电、路、讯、环卫等基础设施,完善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做到“五通、五化、七有一落实”。“五通”即通水、通电、通公路、通有线电视、通网络;“五化”即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七有一落实”即有网格化服务管理、有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有卫生室、有义务制学校、有文化活动场所、有就业服务站、有环卫设施,落实好1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物业管理全覆盖工作。
各地坚持在保持原居住地基层组织管理不变的前提下,纳入新迁入地基层组织管理,通过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加强人员配备等措施,全面开展党建、物业管理、治安维稳、卫生整治、矛盾纠纷调解、心理辅导、文化宣传等工作,有效促进了搬迁群众逐步融入新社区。永顺县芙蓉镇集中安置区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高铁新城等地缘优势,完善“原籍管地和林,社区服务人和事”管理制度,全面提升社区服务管理能力,建立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扶贫车间、卫生室、幼儿园、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探索商业门面招租、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技能培训、企业落户用工、自主创业就业、资产性收益等后续帮扶办法,打造搬迁群众上高速、进车站、进景区、进车间、进医院、进学校等“五分钟”生产生活便利圈,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