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继东 周名猛 田晓兰 图杨 帆 田 俊
①高家善所获的军功章。
②1957年军报记者实地采访高家善所摄照片。
③高家善的立功证书。
④“老秃山英雄连”军史荣誉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一位老兵右手敬礼、左手拭泪的动情瞬间,感动无数网友。
他们曾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浴血奋战,也曾为了国家富强奋斗不息。他们饱经沧桑的脸上,有着一种无言而动人的力量。
在我州,也有这样一名老英雄。
他是抗美援朝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是《无名高地有了名》中英勇的小司号员的人物原型。离开部队,他却把所有安家费交了党费,数十年来淡泊名利,过着艰苦朴实的生活,军功章被他压进箱底,对至亲好友都很少提及。
仲秋季节,在吉首城区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里,记者一行寻访到了这位深藏功与名的战斗英雄——今年已87岁高龄的高家善老人。
载入军史,英雄就在身边
如果不是高家善老人打开那用红布袋紧紧包裹着的勋章和立功证书,动情地讲述起66年前那场亲历的保家卫国战斗,我们不会想到眼前这个拄着手杖、个子不高的耄耋老人,是一位声名远播的抗美援朝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
原来英雄并非只存在于历史中、故事中,他们很多时候默默无闻、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上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老舍写成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战斗英雄的故事激励了新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奋进。小说艺术性地真实再现了朝鲜战争中老秃山战斗的故事,其中缠着要上战场、最终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主峰的小司号员郜家宝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一人物的原型就是高家善。
这些情况,高家善老人是后来才知道的,因为他已经载入了“老秃山英雄连”的军史之中。2015年,“老秃山英雄连”指导员带队回访高家善,将一本由部队整理的《十大英模人物》事迹材料送到老人案头。翻开这本材料,我们身边这位朴实的老人——高家善的英雄事迹完整地展现在眼前:
高家善,1935年生,湘西永顺县人,1950年参军,任原步兵四十七军一四一师四二三团三连(“老秃山英雄连”前身)司号员。1951年底,高家善随部开赴朝鲜前线。1953年3月,在朝鲜战争的老秃山战役中,他英勇作战,荣立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一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回国前,高家善和战斗英雄们一道受到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的亲切接见。
勇于牺牲,将胜利红旗插上老秃山
多年来淡泊名利,为人低调的高家善老英雄,每每回忆起当年的老秃山战斗,就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他为投身保家卫国的火热战斗而激动自豪,为怀念流血牺牲的战友而热泪盈眶。
1953年3月,老秃山战役打响前,年仅17岁的司号员高家善被连队确定为留守人员,但是他强烈要求赴前线参战。战斗中,机智灵活的高家善,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在所在排战斗前进受阻,敌人反扑救援未到的关键时刻,吹响了冲锋号, 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震慑并消灭了敌人。向主峰的顽强冲锋中,当旗手倒下后,高家善为了实现全连“人倒旗不倒”的誓言,接过受伤旗手的重托,将绣有“把胜利红旗插上无名高地主峰”的红旗稳稳地插上了老秃山。
整个战斗中,他与卫生员汪隽华先后救护了伤员40余人,消灭了60多名敌人,并活捉俘虏,打掉了敌人7个地堡,缴获了大堆武器。
“那场战斗十分激烈,一天一夜下来,我们一个加强连280来号人,就只剩下不到20人了。”老秃山战斗结束后,经历了生死考验的高家善想起流血牺牲的战友,3天吃不下饭。
获得战斗英雄表彰后,特别是转业回到家乡工作后,高家善从不主动宣传自己:“想起那么多战友都为保卫新中国牺牲了,我们活着的人做了一些工作,为人民服务是应该的!”多年来,地方上工作的许多同事、朋友和亲人最多仅知道他是一位转业军人,就连老人的四个儿女对父亲的英勇战斗事迹以及所获荣誉都不甚了解。
守初心担使命,永葆英雄本色
提起自己当年英勇的战斗事迹,高家善总是谦虚地说:“没有战友们前赴后继地英勇牺牲,哪能取得战斗的胜利。”而说起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培养,对自己的恩情,他却有满腹感激的话。
走下战场,高家善成了战斗英雄,但他没有沾沾自喜,永葆英雄本色。当军政委亲自告诉他,军党委决定送他回国学习文化时,他高兴地跳了起来。当时,他心中想到的是自己有了文化就可以更好地为新中国国防建设服务了。1953年下半年回国后,他从“a、o、e……”拼音字母学起,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仅用3年多时间就达到了初中文化程度。1955年,他被团中央授予“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并参加了当年“五一”劳动节观礼,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随后,高家善进入沈阳军区步兵学校接受3年的正规军事院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部队工作,先后任排长、警卫连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务。高家善从一个目不识丁的贫农子弟到战斗英雄,并成长为军队干部,他始终不忘根本。在部队,高家善不仅自身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军事本领,如可双手打枪、单杠大回环等,还经常下连队讲课抓军事训练,而且凌晨同战士一道站岗放哨,处处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1979年,高家善转业到湘西州物资局任副局长,他仍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从部队转业时,组织发给他400多元安家费,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的一年收入。尽管自己家里人口多、生活负担重,可高家善毅然将400多元的安家费全部作为党费上缴给组织。
刚转业那会儿,高家善一家6口人,由于收入低,开支大,他每天下班后就去菜市场捡烂菜叶,回家洗干净后炒着吃。不知情的熟人和同事见到就问:“老高,家里养了多少只鸡啊,要捡这么多菜叶子。”知情的亲朋则关心他家生活的艰苦,可高家善觉得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很幸福,他总在心中说:“这比起在老秃山上‘一把炒米一口雪’的日子不知要强多少倍!”
转业40年来,高家善从未因家庭的困难向组织上提出过任何要求,总是自己想方设法克服。“当干部就要经常想到群众的困难,现在湘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比我困难的人还有很多。”高家善始终坚守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信念,初心不改,始终保持了一名老兵的赤诚军魂。
如今,高家善老两口年老多病,常年吃药,并请一保姆照顾日常起居,本就不多的退休工资常常捉襟见肘。由于打仗时宿阵地睡坑道,高家善双腿膝关节患风湿病多年,现行走不便。老英雄告诉记者,现在他唯一的心愿是能住进荣复医院治疗,将来有机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今天祖国的美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