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19年10月21日

红色故里 绿色河池

歌仙桥晨曲

南丹白裤瑶欢乐鼓舞

▼劲走扶贫路 笑收致富果

丹泉酒业厂区

王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村

河池毛葡萄

河池地方小水电蓬勃发展,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麓,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也是 “南贵昆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和“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交汇的枢纽。河池辖9县2区,总人口433万人。

主战场脱贫攻坚旌旗漫卷

河池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是广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设区市之一。

从1984年至2018年底,河池农村贫困人口从248万人减少到28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2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2元增加到9177元,年均增长266元;贫困发生率由84%下降到8.2%。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池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来抓,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要求,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仅2016年至2018年,河池市实现48.68万人脱贫,378个贫困村出列,3个县区实现整县(区)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06%下降到8.22%,为2020年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山弄间“十大百万”铺路小康

在脱贫攻坚战中,为保障群众有稳定的、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河池精心谋划实施“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河池将发展300万亩核桃、200万头香猪、150万头(只)肉牛肉羊、150万亩油茶,分别发展100万亩的 “三特”水果、糖料蔗、桑园、板栗、淡水生态养殖、富硒农产品基地,通过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品牌打造,探索符合大石山区发展的产业扶贫新路。

3年来,按照“因地制宜,发挥特色;长短结合,种养兼顾;党建引领,龙头带动;群众增收,集体壮大”的发展思路,河池市筹措了40亿元资金,重点在贫困地区大力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基本实现贫困户扶贫产业全覆盖,有效提高了脱贫质量。

在“十大百万”扶贫产业的带动下,去年河池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77元,增长11.1%,增速排全区第一;2019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7元,增长10.4%,增速排全区第二。预计到2020年,“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可带动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都安因地制宜推行“贷牛还牛”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广西全区扶贫产业的样板,农户养殖1头肉牛,年可增收3000元以上,目前已带动1.5万户8.75万贫困群众养殖肉牛5万头;配套发展的“粮改饲”项目,每亩可多增收1000元,都安瑶山牛扶贫产业核心示范区今年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截至目前,河池核桃种植面积由最初的13万亩发展到目前的260万亩,成为华南地区核桃种植面积最大的种植基地;油茶种植面积达到126万亩;2018年,全市桑园总面积90万亩,鲜茧产量12.63万吨,连续14年稳居全区设区市第一,中国桑蚕看广西,广西桑蚕看河池;牛、羊饲养量和出栏量及内陆大水面养殖开发面积连续五年保持全区第一,2018年全市出栏肉牛26万头、肉羊107万只;2019年新增出栏肉牛12.3万头、肉羊48.5万只。全市有效期内认证登记的“三品一标”农产品达175个,居全区设区市第一位。

“红”“绿”配旅游产业风生水起

河池市是中国首个地级世界长寿市,全市健在的百岁以上老人838名,其中110岁以上老人28名,每10万人有19.5名百岁以上老人。

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巴马,就在河池。巴马瑶族自治县每10万人口中有健在的百岁老人31人,长寿人口比例位居世界之首,是世界长寿之乡中唯一的长寿人口仍在增长的地区。如今的河池,长寿声名远播。

近年来,河池坚决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以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加快推进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已成为广西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

河池立足神秘独特的长寿资源和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利用深圳对口扶贫协作机制,创新谋划、积极建设河池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把河池、巴马建设成为辐射“一带一路”,服务“泛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乃至全球的大健康产业首善基地。

山美、水好、空气清新,是河池的生态优势和金字招牌。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河池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PM10浓度持续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全区排名靠前,国家和自治区监测段面水质达标率持续达到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05%,“山清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成为河池的真实写照。

同时,河池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地,是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是红七军和韦拔群烈士的故乡,成长了韦国清上将等7位共和国开国将军。

近年来,河池红色旅游持续升温,五湖四海的游客纷纷到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红七军二十一师师部旧址、河池红军标语楼旧址、韦拔群牺牲地香刷洞、东兰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景点,瞻仰参观,缅怀英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红”“绿”配,释放旅游发展红利帮助革命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已成为河池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

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3422万人次,增长29.3%;旅游总消费410.97亿元,增长36.7%。通过旅游带动服务业长足发展,河池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亮点频现,商贸、旅游、养老等生活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时代人民生活幸福满满

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62公里,河池机场建成通航,红水河黄金水道正式复航,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河池段)建设现场热火朝天,贺州至巴马(都安至巴马段)、乐业至百色(天峨段)、融水至河池(河池段)、南丹至天峨下老等5条高速公路建设如火如荼,农村公路延伸至千家万户……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进一步拉近了大石山区与发达地区的距离。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池着力破解基础设施发展薄弱等瓶颈问题,千方百计加大对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补齐发展短板。1958年,河池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仅有2000万元,至2017年达到453.2亿元;2018年投资统计制度改革完成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15.4%。1978年至2018年间年均增长约16%。

在投资强有力的支撑下,全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实现了市中心城区通高速公路、县县通二级公路、所有乡镇、村通沥青水泥路目标;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2%。农村电网、通信基本实现全覆盖。

河池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全市已探明的10种有色金属储存量961万吨,铟储量名列世界第一,锡储量占全国三分之一,是中国的“锡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池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有色金属、食品加工、电力、茧丝绸、建材五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在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收获了生态效益。

经济社会发展迎来近年来最好时期,人民幸福生活更是一天比一天好。2018年,河池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68元,是2008年的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77元,分别是1958年和1978年的316倍和170倍。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健全,社会治理井然有序,全市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高。

--> 2019-10-21 本版图文由河池日报社提供 1 1 团结报 c40429.html 1 红色故里 绿色河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