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里人 图/里耶秦简博物馆提供
现如今,但凡出门办事,若没带户口本或者身纷证,怕是“寸步难行”。 其实,从古至今户口本和身份证在各朝各代也同样极其重要!
前不久,去里耶秦简博物馆参观,在观看“里耶秦简”之时,就发现了好几枚秦王朝时期的“户籍简”,其中有些简牍的内容就类似当今的户口本和身份证。
今见一邑二里 大夫七户 大夫寡二户 大夫子三户 不更五户 □□四户 上造十二户 公士二户 从廿六户
丗二年迁陵积户五万五千五丗四
廿九年迁陵见户百六十六
都乡守嘉言渚里□□劾等十七户徙都乡 皆不移年籍…
从上面四枚简牍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第一枚简牍记录了一个叫二里村落的不同爵位的户口数,有“大夫、不更、上造、公士”等爵位。第二枚和第三枚简牍,分别记录了三十二年迁陵“积户”55534户,二十九年迁陵“见(现)户”166户。一种是“积户”,一种是“见(现)户”,据相关专家考证,“积户”未见涉及租赋,应该是历年累积户;而“见(现)户”要承担租赋,应该是当时的现存户。第四枚简牍是户口迁移情况,当时有17户迁移到都乡,但“年籍”(应为当时个人户籍情况)没有迁移过来。以上四枚简牍详细记录了当时的人口数量、身份爵位、籍贯属地、户口迁移等内容。可以看出,大秦王朝对户籍的管理还是比较全面的。
故邯郸韩审里大男子吴骚 为人黄皙色 椭面 长七尺三寸…年至今可六十三四岁 行到端 毋它疵瑕 不知衣服 死产 在所……。
迁陵狱佐士伍朐忍成都谢 长七尺二寸 年廿八岁 白皙色 舍人令佐最占。
从上面二枚简牍之中,我们不难看出,二人的姓名、性别、身份、年龄、身高、长相、肤色等在简牍中都作了描绘。第一枚还记录了这位男子的衣服、家产等,第二枚还记录了当时办理登记的人名职位。有专家分析,这应该就是大秦王朝户籍中的“身份证”。不管是 前面的“户籍”,还是后面的“身份证”,都堪称世界上最早的“户籍”与“身份证”实物了!
“户籍”又称“户口”,是一个国家用于记载和留存住户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文书,也是每个公民的身份证明。其记载的事项内容有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学历、身高及亲属、婚姻状况等。户籍管理,更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基础之基础”。在春秋战国时,诸侯林立,战乱纷纷,户籍管理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国力、战力。据甲骨文记载,商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当时已有了人头统计。这应是我国户籍的萌芽。又据《周礼·秋官·司民》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其意思是说:“司民负责报人数,自长牙齿的婴儿以上的人都要进行登记,辨明他们出生的地方,注明男女性别,搞清每年因出生、死亡所造成的人口增减。每三年进行一次校核,把民数报告司寇(管户籍的官吏)。司寇到十冬月祭祀之后,将所有的民数献给王上。王上行拜礼而接受,再收藏于天府。”这应是我国户籍的雏形了。《管子·禁藏》已有“户籍田结”的记载:“夫菩牧民者,非以城郭也,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权衡者,所以视重轻也;户籍田结者,所以知贫富之不訾也;故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备然后民可足也。”其意思是说:“善于统治人民的君主,不是依靠城郭的坚固,而是依靠什、伍的居民组织来管理。……就像权和衡是用来计量轻重一样,户籍和田册正是用来了解贫富差别的。所以,善治国者,一定要先知道田地的情况,然后再知道人口的情况,田地够用,人民生活就可以富足。”《史记·秦始皇本记》载战国初期政治经济尚较落后的秦国,于秦献公十年实行“户籍相伍”的制度。就是将五户人家编排在一起为“伍”的户籍管理,“伍”便是秦代户籍编制的基本单位。将五户人家编为一组,互相担保,与治安责任、赋税负担、军功受赏、罪责惩罚联系在一起,从而周知民数,管理民众,已成为立国强国之本。“商鞅变法”时,秦国又发明了一种“照身贴”,是为最早的身份证雏形。“照身贴”由官府发放,是一块打磨光滑细密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和籍贯信息。秦国人必须持有,如若没有就被认为是黑户,或者是敌国间谍之类的人,是要被拘禁或处罚的。秦始皇十六年(公元前231年)还规定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完善了先前的户籍制度。从而使大秦王朝掌握应征入伍的人数,为其实现军事征服,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基础。
里耶秦简中的“户籍简”,就是秦王朝一统天下之后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具体体现,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不言而喻的。大秦王朝的户籍编排、登记与管理,是与其军事、治安、赋役制度联系在一起,这也在里耶秦简中得到了记录和展现。大秦王朝正因为这种先进的户籍管理体制,才得以控制民众的居住、移动、财产乃至婚育与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土地、山林、矿产等基本经济资源,征集税赋、征集粮草、征集兵役、征集劳役作为保障国家安全,扩张军事,维护统治,巩固利益。甚至通过户籍管理,推行教化,宣扬伦理观念,从而达到对民众的长期统治。
汉朝时,基本上沿用了秦朝的行政管理体制,在户籍管理上只不过增加了一些相应内容。唐朝时规定每三年对户籍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宋朝时还分了“主户”和“客户”两大类。明朝时推行“里甲制度”,还编制了“军籍、民籍黄册”。清朝沿用旧制,后改革“摊丁入亩”,削弱了户籍管理。新中国成立后,还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后改革户籍管理,现都统称为“居民户口”。在国外,特别是美、法、日等发达国家,户籍管理更加自由灵活,公民可以任意迁移,户口随着人口走。除上述的户籍管理外,在中国古代对“身份证”也有相应的管理,秦代的“照身贴”是其简略的一种,后世就有“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临时身份证”等等。其中“等级身份证”最为流行,主要用在官吏的管理上。其式样也很丰富,有虎符、兔符、鱼符、龟符、龙符、牙牌、腰牌等,各个朝代都不相同,但多属于“等级身份证”。无论是“身份证”也好,还是“户籍”也好,这些都统统要归类于户籍制度的管理和体现。
正因为如此,从春秋战国以来,不仅是大秦王朝,历代王朝国家都非常重视户籍的建立和实施,将之视为关乎王朝国家命运的重要方面。户口繁盛,则王朝兴盛,臻于“盛世”;户口减耗,则王朝衰退,乃至衰亡。从这个意义上看,户籍管理是国家的基石,任何时候,任何年代,任何王朝,任何国家,都是将其放在首位。古代如此,当今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