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万 昕
“看,这块不起眼的球状物,就是我们工业园区的‘拳头产品’——高氮氮化锰。”9月25日上午,在湘西经开区最大企业——湘西丰达合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王国宁特意向记者介绍他与团队的“智慧结晶”,言语中透着自豪。
45岁的王国宁现为丰达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工作24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氮化锰制备设备的研究,共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科技成果登记7项。近年来,丰达合金生产的氮化产品每年产量达到6—7万吨,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6亿元,公司累计产值达70亿元,累计利税2.5亿元,出口额为全州第一。其中,王国宁功不可没。2015年,王国宁被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8年,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9年,他入选“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工程”。
1995年,高校毕业的王国宁进入七一化工厂工作。后来,企业改制,王国宁以总工程师的身份,加入现在的丰达公司。2006年至今,王国宁一直致力于新型锰系材料的研发生产,造性地发明了“真空冶炼法”,创立一种用真空炉高温高压氮化烧结新工艺,进行金属锰氮化机理及工艺研究,将其升级到第五代真空冶炼炉。
这些年,为了使锰产品保持领先优势,王国宁制定了迭代研发计划。他和团队夜以继日、攻克难关,从第一代到第四代,氮化锰制备设备不断更新,成功解决了高能耗和生产周期慢的问题,实现了生产工艺和设备设计的重大创新。如今,第五代真空冶炼炉已研发成功,氮化锰产品的含氮量达到最科学的8%以上,公司建成年产2.5万吨产能,氮化锰产品在质量、能耗水平、市场占有率上都处于行业内领先地位并占领市场。如今,王国宁和团队已成功研发出了第六代制备设备,计划于今年年底投产。
氮化锰适用于特殊合金钢、不锈钢、耐热钢,特别在近年来新研发的高氮钢中是重要的合金剂,其中氮代镍新技术的应用,大幅降低特种钢成本的同时,提升了钢的品质。王国宁研发的氮化锰新产品供给欧美高端钢企引发了一次特种钢的工艺革新,为此国家出口税则委员会专门制定了“氮化锰”新税则号,近年来加大在国内高端特种钢企业的开拓应用,同样引发钢企的工艺升级热潮,有力促进了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和实现供给侧改革。
2015年6月,“王国宁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成立,每年进行10多项创新研究及技术改造,并积极组织员工开展劳动技能竞赛。作为团队技术负责人,他一门心思地投身于技术创新,从新产品研究、锰产品的加工检查、设计生产设备图纸到设备成型试用,每一样工作他都亲力亲为。每天清早,王国宁在车间一线挨个巡视,认真查看炉子内锰产品相关情况并详细作记录,25个车间一趟走完,一上午便过去了。工作之余,一有时间王国宁便坐在办公室里看书、写论文、撰写各项专利,“当我遇到解决不了难题时,我习惯坐下来安静地看会书,书或许会带给我答案。”这些年,他主持制订了6项企业标准,先后在《企业技术开发》《中国锰业》《铁合金》等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论文获2012年湘西州第十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三等奖各一篇,获湖南省第十四届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这几年我和团队除了总结经验,积极研发新配方,还想做一些自己的东西出来。”王国宁说。他与团队把氮化锰从单一的片状改进到球状、饼状等多样形态,王国宁还从新型工艺中受到启发,他试着把其他金属也做氮化处理。类似炼钢、合金钢等,如果进行氮化,深加工处理,对钢的性能就会有极大的提升。
如今,王国宁所在公司还成立了技术部、研发中心,与吉首大学、中南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三个大学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其间,王国宁积极推进“学研”合作,组建锰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研发平台,使其公司成为湘西州首个“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作为行业的科技领头人,这些年王国宁不免面临众多大企业的“猎头”诱惑,高薪聘请他当产品顾问、给产品做咨询设计等,但他并未动心,一一婉拒了。“外面的世界再好,终归没有自己家乡亲切。家乡越来越好,是我的初衷。”怀着这份深沉的爱,王国宁在家国大地上奋斗着、开拓着,永不言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