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良田
早在1962年,钱穆先生就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某次微信聊天,一好友,女性,带着玩笑腔对我说:孔子讲“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我比较好奇的是,那孔子谁养的?
她的言外之意是说,孔子否定女子,那孔子的妈也是女性,孔子终归也是女子所生养,他那样否定女子,不就等于否定了自己的源头吗?这怎么解释?
记得,我的书法老师告诉我,学习古代书法经典作品,不可轻易否定,起初你能看出哪些字的精彩与美妙,你就用心临摹这些字,在不断临摹中你会不断发现更多的精彩与美妙,直至全篇。实践证明,此言不虚。移用此法学《论语》,实践证明,同样有效。
起初,我对《论语》此章同样不解,想到书法老师的教诲,便也存而不论。随着能深入体会的章节越来越多,便对此章也有所体悟了。
调查发现,质疑本章者往往没看过原文,多数是从他书引文读到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的第二十五章全文如下: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不孙”即“不逊”,通假字。看了原文,多数人不再断章取义,大体明白了。看了原文仍然不解者,一种是好学深思的人,一种是转不过弯的人。我的好友属于前者。
《论语》的文笔是一流的,有学者研究发现,《论语》创造了一种新文体,后世称之为古文。这个古文不是普通的文言文,唐宋八大家所擅即这种文体,韩柳所倡“古文运动”要继承要发扬者亦此种文体。如果从文章学的角度来看《论语》此章,必恍然大悟。这章的原意本是说:“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之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但文章这么写,必然神衰气苶,毫无文采。因此将“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一限定语放到了后边,如此一来,节奏铿锵,掷地有声。
桐城派传古文六字真言“言有物言有序”,《论语》即其注脚,此章亦复如是。再举两例。《学而篇第一》“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原是说“夫子以温良恭俭让得之”,太拖沓不精神,于是将介词宾语提前,顿时精神抖擞。《泰伯篇第八》“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古文好用扇句。甲是一层意思乙是一层意思丙则概括甲乙,名为扇句。扇句以正用为常,倒用为变。这里属于倒扇句,正说如此:“(甲)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乙)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丙)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正言气势渐颓,倒说精神持满,所以编者选择了倒说。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孔子此话并非全称否定,而是单就“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而发。不逊即无礼,怀怨即不仁,不仁且无礼,这样的女子以及小人难道好相处吗?养,是“相处”的意思。
解经有一个原则,能按本字解释得通,就不读破。有人认为“与”通“如”,或“与”字按去声读,吾所不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