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继刚
这段时间读林清玄的散文集《气清景明,繁花盛开》,我的心情被书中的文字兴奋得不能自拔,阅读的字里行间总渗透着温暖如春的陪伴。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2019年1月22日,林清玄发了人生的最后一条微博。1月23日,他因心脏病与世长辞,以飞翔般的姿势告别了我们,也告别了他一生钟爱的文学创作事业,享年65岁。得知先生去世的消息,我万分悲痛,立马从网上购买了一套先生的散文集,其中包括《气清景明,繁花盛开》和《人间有味是清欢》,希冀日后在阅读先生的文字里,能想起先生的音容笑貌,更激励自己能像先生那样坚持读书和写作。
年轻时,在乡下农村小学教书,我曾和学生一同读过先生的《和时间赛跑》。时隔多年,那个和时间赛跑的少年“林清玄”以及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忘。多年以来,那句“和时间赛跑”的至理名言一直是我的座右铭,一直激励着我,因为我也坚信: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是因为它篇幅不长,文字优美,而且读后大有顿悟和启发。吃饭时可以简读,工间休息可以轻读;睡前早起顺手翻读,也可以随意读上三两篇。倘若时间充裕,还可以泡上一杯热茶,一边品茶,一边品读,更是一种愉悦和享受。读到兴致处,你还可以大声地诵读起来,让语调起伏,让激情飞扬,人不知不觉中便会沉浸到那份悠悠静美的境地里。
“即使生活在泥淖之中,也不要忘记抬头仰望星空。”小时候,林清玄出生在台湾高雄一个世代务农的贫困农家。为了生活,少年时代的林清玄当过码头搬运工、餐厅服务员,到过洗衣店打工,还当过屠户杀过猪,但是他一直怀揣梦想,坚持写作。他一生出版近300部著作,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作家、诗人、学者,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
“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在散文中,林清玄用直面贫穷的勇气和战胜贫穷的信念,用温柔的笔为我们描述了躲在厕所里喝汽水的少年的“我”、孤独的剪影者和卖奖券的老人等人物形象。但是,这些普通的人物却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始终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信心。这样有形有魂的散文笔调,读着会让人心生温暖,黑暗中能看到光明,低处时也能找到前进的力量。
林清玄是叙事大师,能把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讲得趣味横生,他还是一个有情有义的血性汉子。他的散文中不乏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描写。他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柔软心。在笔端文字处,他的柔软心不仅献给了散文,也献给了人间真情,尤其在友情的表达上更是见情见义见功夫。《风铃》中的风铃是朋友相送的。“风铃的声音很美,很悠长,我听起来一点也不像铃声,而是音乐。”读着这样的文字,如音乐般美妙的友情迎面拂来,令人惊叹他的笔墨之独到和用情之深厚。《松子茶》中的松子是友谊的象征。当友人对坐、举杯齐茗的时候,作者的心里就轻轻地铺开了纸张,娓娓道来:“我们一向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完全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样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友情是我们生命存在不可或缺的影子,在重情重义的林清玄的世界里,这个“小东西”肯定少不了“友情”二字。
“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林清玄信佛教,曾入佛门闭关修炼。他的散文《梅香》《无风絮自飞》《木鱼馄饨》《西瓜偎大边》等都透着浓郁的禅意。散文中,在祥和安静的故事和情境描写里,有着爱怜悯人的佛性思想和普度众生的情怀。这种博大的情怀如涓涓溪流,滋润着他的文字,也温润着读者的心。
我想,每一个读林清玄的人,总会有所收获的。悲观沮丧的人能读出希望和力量,辛勤奉献的人能读出甜蜜和珍惜。哪怕缺陷的家庭、受伤的夫妻也能静下心来,携手回味“共守一炉香”的温柔缠绵,找到愈疗的良药。不是吗?你看,先生正站在书页前,笑眯眯地说:“夫妻的伤口几乎只有一种药,这药就是温柔。”
“没有人能束缚我们,除了我们自己。”作为一名读书人,在这个春天,林清玄的散文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还送来了一抹温暖如春的阳光,让我在徘徊犹豫时,更加坚定了方向,笃定了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