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秋云
“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没有扶贫,就没有我家的今天。”4月22日,记者在古丈县岩头寨镇磨子村李家组采访,建档立卡贫困户李中久对前来走访的帮扶干部有道不尽的感谢,话语不多,但可以看出,这个憨厚朴实的男人,言辞恳切。
帮扶干部、古丈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张卫东介绍,在所有的帮扶政策里面,除了易地搬迁外,教育补贴、养老金、生态转岗、危房改造、交通补贴等等,李中久家几乎都按照政策得到了帮扶。村民打趣他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2016年以前,李中久家还不是贫困户,两口子在外打工,一家老小自食其力,日子还过得不错。2016年,在山东省德州市务工的李中久因事故背部摔成了重伤,治疗花了5万多元,经鉴定为三级残疾,几无劳动能力。
当时,一对儿女在读书,两位老人要扶养,家中仅仅依靠妻子外出务工的一点工资。通过村里公开评议,他家被纳入了兜底户,全家有了低保,李中久有了残疾补贴,举步维艰的家庭开始享受到国家的扶贫政策。2017年,因为劳动能力有所恢复,按照相关标准,采取动态管理,取消了兜底户,转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通过生态转岗,李中久当上了护林员,每年有1万元左右的工资。加上他为人厚道,肯做,村里又让他兼职自然寨的水管员,每月有两三百元的报酬。一系列帮扶政策的到位,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有了保障。
2018年,他家实施危房改造,由于地基离公路还有一二百米远的距离,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搬运成了大难题,古丈县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帮扶干部趁着修路的机会,安排挖掘机把路修到了他家院坝。年底,新房验收合格,按照政策给予补贴3万元。
如今,妻子和儿子外出务工,返乡有交通补贴,家中两位老人每人每月有103元的养老金。老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赶上好年代,我们要攒劲活得好好的。”
读书,也享受到了教育补贴,读初中,每学期1000元;读高中,每个学期1500元。女儿读书争气,2018年考上了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免费师范生,按照政策享受了“雨露计划”,每年5000元。
虽然万千宠爱,但李中久不忘自力更生。不能干重活的他种了3亩茶,茶园打理得干干净净。女儿还去广州打暑假工,经常补贴家里。如今,脱了贫的李中久在危房改造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层,生活充满了希望。
截至2019年,古丈县像李中久这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9007户35179人,已脱贫8627户34248人,贫困发生率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