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辉
沈从文与浦市九章
这是一个经过昔日的繁荣而衰败了的码头。
——沈从文《湘行散记·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联翩樯橹百花潭,曾有码头二十三。
军饷辰沅兵备道,商机茶马运输男。
长街油榨人如醉,晚市歌楼月欲探。
忽地声声号子起,下江百货上西南。
其 二
本地市面则出炮仗,出纸张,出肥人,出肥猪。
——沈从文《湘行散记·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繁华四大小南京,古镇西湘第一名。
沅水流来天富贵,沙洲翔集鸟升平。
满街民俗当然闹,几许肥人莫与争。
若是暖阳再升起,河山重振更峥嵘。
其 三
市镇对河有一个大庙,名江东寺。庙内古松树要五人连手方能抱住。老梅树有三丈高,开花时如一树绛雪,花落时藉地一寸厚……本地传说天下共有三个半转轮藏,浦市占其一。
——沈从文《湘行散记·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佛教东传遍地花,老梅开处灿如霞。
当时年少飘零久,晚景梦多孤寂赊。
最是流连靠缘分,应由沉浮论茗茶。
江东古寺今何在?凉月满河鸿影斜。
其 四
就只唱戏的高手,还有三五人,在沅水流域当行出名。傀儡戏大多数唱的是高腔,用唢呐伴和,在田野中唱来,情调相当悲壮。
——沈从文《湘行散记·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唱大花面的掌班,依照老规矩,携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接洽一切。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等待吩咐就好动手。
——沈从文《长河·社戏》
鼙鼓声中过五溪,一声高唱一声凄 。
多时飞泪染红角,万派归宗祭锦鸡。
救母目连何惨烈,闯堂春草论高低。
还乡游子竟成泣,复作交流到泰西。
其 五
崖下常停泊百十只小渔船,每只船上照例蓄养五七只黑色鱼鹰。这水鸟无事可做时,常蹲在船舷船顶上扇翅膀,或沉默无声打瞌睡。盈千累百一齐在平潭中下水捕鱼时,堪称一种奇观。
——沈从文《湘西·泸溪·浦市·箱子岩》
山水逍遥任疾徐,静潭闹瀑总多鱼。
飞崖可下太公钓,漏网当宜惠子嘘。
追捕深潜如侠客,衔来小富作安居。
黑云冲破白云阵,欸乃声中月上初。
其 六
最引人注意处还是那半空中石壁罅穴处悬空的赭色巨大木柜。上不沾天,下不及泉,传说中古代穴居者的遗迹。
——沈从文《湘西·泸溪·浦市·箱子岩》
十五年以前,我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脚下。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横横的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柜尚依然好好的搁在木梁上。岩壁断折缺口处,看得见人家茅棚同水码头,上岸喝酒下船过渡人也得从这缺口通过。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
——沈从文《湘行散记·箱子岩》
悬崖遗迹遍西南,沅水迷踪未可诠。
认定穴居难下地,或因洞葬好升天。
神奇展示是何族,倏忽消融在哪年?
学者专家空斗架,渔翁小鸟若逃禅。
其 七
停泊崖下的小渔船,烧湿柴煮饭,炊烟受湿,平贴水面,如平摊一块白幕。绿头水凫三只五只,排阵掠水飞去,消失在烟波微茫里。一切光景静美而略带忧郁。随意割切一段勾勒纸上,就可成一绝好宋人画本。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
——沈从文《湘西·泸溪·浦市·箱子岩》
骚客眼中尽是诗,无非水鸟撒欢时。
满天遗落宋人画,隔岸犹歌楚国辞。
腮鼓炊烟铺镜面,心随迷径荡天池。
古今一例多忧郁,情到深时裹作痴。
其 八
两千年前那个楚回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来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
——沈从文《湘西·泸溪·浦市·箱子岩》
除了兰芷以外,还有不少香草香花,在溪边崖下繁殖。那种黛色无际的崖石,那种一丛丛幽香眩目的奇葩,那种小小洄旋的溪流,合成一个如何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若没有这种地方,屈原便再疯一点,据我想来,他文章未必就能写得那么美丽。
——沈从文《湘行散记·桃源与沅州》
楚臣当日已疯癫,泽畔行吟孤苦然。
高帽切云还破旧,初心抱柱竟熬煎。
离骚下酒留名后,天问萦怀跳水前。
瑰丽雄奇三百上,澧兰沅芷太新鲜。
其 九
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
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边炮从高岩上抛下,尽边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嘭嘭嘭嘭的边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回溯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
——沈从文《湘行散记·箱子岩》
西湘人过大端阳,最是龙舟擅胜场。
恰似支支魔羽箭,复如滚滚铁骑骧。
半空闪电惊鸣炮,两岸奔雷若发狂。
我有一言知当否,弄潮儿最慨而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