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0年04月24日

远去的工匠(四)

捡瓦匠以辛劳为人们换来安居。 王燕玲 摄

捡瓦,是个耐心活儿。 张德平 摄

张国祥

守护人们栖身之所的捡瓦匠

先“安居”,后“乐业”,是中国人生命存在的主要方式。拥有栖身之所是中国人的人生大事。在没有“商品房”之前,为了拥有自己的房子,人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建一幢房子。有钱建,自然好,没钱建,借钱买料、全家上阵自己出劳力也要建。

过去,农村的房子多半都是木瓦房,经过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屋顶的瓦片会移位、损坏,导致室内漏雨,木瓦房是需要年年维护的。因而,守护人们栖身之所的手艺人应运而生——“捡瓦匠”。

“一年一小捡,三年一大捡”,捡瓦即修整木瓦房顶的瓦片。一年要捡一次瓦,以防止屋顶漏雨。在小洋楼还未兴起的时代,捡瓦匠非常吃香,有“大捡”,有“小捡”,一年到头有忙不完的工夫。“小捡”属于日常维护,只要清理掉房屋顶上的杂物,哪里漏雨捡哪里的瓦,把漏雨那排瓦全部揭开,用新瓦换上。如果是“大捡”,就需要把整幢房屋的瓦片都翻开,清理房顶上所有的烂瓦和杂物。一幢木瓦房进行“大捡”,一个捡瓦匠需要2至3天才能完成。

捡瓦匠的技术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做好很不容易。农户们都是在入冬农闲以后、趁多雨春季来临之前把捡瓦匠请进屋,谈好工钱就开工。在屋主人的介绍下,捡瓦匠先要检查整幢房屋的瓦片损坏和屋架牢固情况,然后再搭梯上屋。只见他一只脚踩在屋檩上,另一只脚踩在椽皮上,小心谨慎地将瓦片一片一片揭起并有序地叠好。再从下至上重新选择无沙眼无破损的好瓦作阴瓦,稍次的作阳瓦,一沟一盖,均匀地按一定的间距叠放铺好,使两块椽皮中间形成瓦沟。

下雨天,雨水击打在青瓦上,激起的水花形成一层薄薄的水雾,弥漫在青瓦上。因为水汽,青瓦泛着亮光,却又朦朦胧胧。雨水顺着水道流下,仿如一道道小溪;再从屋檐垂直落下来,水花四溅,形成一道水帘……捡好瓦的木屋,尽管被风吹被雨打,却严丝合缝,滴水不漏。

捡瓦是很辛苦的活儿。捡瓦时,匠人们从早到晚都要蹲着身子、弓着背,有时还要日晒雨淋。捡瓦工作完成后,他会把破损的或是有沙眼的烂瓦片清除掉,再用扫帚清扫屋顶上残枝烂叶等杂物,将其装入撮箕带下地来倒掉。捡完一间屋的瓦,他们往往大汗淋漓,衣服都会湿透。加之是高空作业,危险性很大。当我们游览欣赏高耸入云的古塔、高山崖壁的庙宇阁楼时,是否会想到捡瓦匠在屋顶工作时的危险和艰辛呢?

我对捡瓦匠有着特别的感情,因为他们以辛勤的劳动守护着我们的栖身之所,更因为一位捡瓦匠曾救过我的命。那年,我才一岁多,因为拉稀脱水,生命垂危。我大哥的干爹正在我家捡瓦,听见我母亲的哭声,立即停了手上的活儿,从屋顶下来。他要母亲赶忙找点桐油来加热。接着,他手蘸烧热的桐油,在我的肚脐眼附近按摩推拿。半个小时后,我睁开了眼,脸上现出了血色,病情得到及时缓解。通过这位捡瓦匠的手,我捡回了一条小命。后来,母亲不断地对我重复着这个故事,要我记住他的情。

捡瓦匠的命运也和其他传统匠人一样,随着木瓦房的渐渐消失,数量减少,技艺失传。尤其是在小洋房林立的村寨,更是难觅捡瓦匠的踪迹,偶见一两幢木瓦房,也是瓦烂柱歪,在风雨中飘摇,或是在阳光下更显破败。

(未完待续)

--> 2020-04-24 1 1 团结报 c49837.html 1 远去的工匠(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