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0年05月03日

杨玉翠:湘西女“愚公”

杨玉翠(右二)带领社员去水利工地。 龙赞才 摄

梅光明 整 理

杨玉翠,上世纪60年代的全国“三八红旗手”,湘西农村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因为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一直被群众所歌颂。

杨玉翠1908年9月出生于泸溪县小章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泸溪县“三八”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川洞大队党支部书记、泸溪县革委会副主任、湘西州妇联副主任、省妇联委员、省委委员,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先后三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58年和1982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怀着一颗敬仰的心,我先后三次专程到川洞村,串巷走户捕捉杨玉翠存留在川洞人民心里的感人故事。

川洞村得名于山上的一个洞,村民出行于此山可穿该洞而上下,洞内可容纳300人。以此洞的天然屏障,战争时期成为百姓的庇护地,解放初期由于条件的限制,又成了大队的临时会场,冬暖夏凉,好不惬意。农技干部唐元金告诉我,1967年,读小学的他曾经在山洞里听过杨玉翠的事迹报告。在报告会上,杨玉翠自豪地说:“我成了全国的劳模,省里奖了我们一些奖金和一头耕牛,别人都把这些奖品带回了家,我把这些奖品送给了大队。为什么?因为我思想比别人好!”这些带有时代性的语言充分体现了她的精神境界。

走访每一位川洞人,只要问及杨玉翠老人,不管是见过她的,还是那未曾谋面的小辈儿,无不以她为自豪。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在川洞人的心中,杨玉翠不管是作为一名党员,还是川洞村支部书记,她终其一生都是在践行着自己对党的诺言。她真正出名是在1954年担任小章乡川洞村党支部书记时。当时,正值全民大生产、生产自救时期,由于小章乡地处山区,水源缺乏,全乡号召寻找水源,解决生产问题。杨玉翠作为川洞村支部书记,走遍川洞村的每一寸土地,只要发现有水源的痕迹,她都会抱着极大的希望,挖地三尺,一探究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发现了一口能出碗口大水流的地方,并且是从岩缝中沽流而出的,即后来的池良洞。有了水源,就必须有盛水的库容,于是她又带领川洞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挖土立坝,于是有了池良水库。在那个时候,杨玉翠就是一面旗帜,是人民心目中的楷模,对于后辈的我们来说更是一种神话。从此以后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她,知道了这个掘井人。

杨玉翠的儿子张胜说,1957年为解决生产资金困难,她带头将家中的全部积蓄30元钱拿出来,发动大家组织信用社,3天内共集资500多元,解决了40多户农民的生产困难。三年困难时期,她省吃俭用,又将积攒起来的1500多公斤粮食无偿送给困难群众。上世纪60年代,家庭副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她坚持真理,带领群众利用当地山多林茂的有利条件,发展了集体畜牧业和社员的家庭副业。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她发扬大寨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组织开荒造桐林,共造桐林3600亩。在寒冬腊月造桐林时节,她带领社员上山造桐林,只要一到山上,她就要求其他社员和她一样必须解掉衣服,只穿一件单衣上工,让所有的人都憋足了劲,在寒风中挥汗如雨。

在杨玉翠的一生中,以身作则、大公无私是她的座右铭。她经常组织党员商讨集体发展大计,积极带领群众劳动致富。她发动群众种棉花、种苎麻,推广种植葡萄桐,在葡萄桐之间套种玉米、绿豆、辣椒等,增加经济收入。1957年,她发动党员和群众修建了一座可灌溉400多亩稻田的小Ⅱ型水库,使当地的水稻生产不再受旱涝灾害的影响。1958年,泸溪县遭受严重旱灾,她领导的“三八”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却卖了5万多公斤余粮支援国家。1967年,她组织群众修电站,建大队企业,解决了300多户群众用电难和附近群众打米榨油难的问题。她还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修通了川洞至小章6公里的公路,为群众的致富奔小康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她的带领下,川洞村不但年年成为泸溪县的红旗支部,还成了全省、全国的红旗支部。

1996年12月,杨玉翠去世,给川洞人民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

在杨玉翠孙儿、曾任川洞支部书记的张建华家中,我看到了两张放大的照片:一张是杨玉翠在北京与周恩来总理及其他劳模的合影;一张是她劳作时的特写,脸上洋溢着时代的自豪与力量……

--> 2020-05-03 1 1 团结报 c50296.html 1 杨玉翠:湘西女“愚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