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继刚
法国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这几天,我在普鲁斯特的指引下,一口气读完了“80后”作家蔡崇达的散文集《皮囊》。在书中,我收获了春花秋月般的风景,还在书中小说般的故事里遇见了自己,点亮了心灯,照亮了皮囊,也照亮了人生路上前进的道路。
人活在世,都被一具具形式不同的皮囊包裹着,这是我们所能看见的人的身躯、四肢和五官,它是美与丑、高与矮、胖与瘦的外在体现。一具端庄俊俏的“皮囊”往往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价值,这是上天赐予的财富。而如我,天生“皮囊”羞涩者,又该怎样坚强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怎样找到与生活和睦相处、患难与共的方式呢?
蔡崇达是闽南人,1982年出生,新生代媒体人,有着丰富的写作经验。在散文处女作《皮囊》里,蔡崇达以新闻人的敏锐感和责任感,不仅刻画了一个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还成功地刻画了一群鲜活而富有个性的小镇人物。他们是迷信而好面子的“母亲”,是叛逆、追求个性自由的“张美丽”,是理想膨胀、性格孤僻的“天才文展”和妄想主义者“厚朴”等。“在改革开放后莫名其妙地富起来”的年代里,这群“直接而狂热”的人,他们以“理想”和“责任”为借口,自欺欺人而异想天开地追逐忙碌着,最终却“意外地和现实迎面相撞”,落得个“头破血流”的下场。
每个人的皮囊内都包裹着鲜活的肉体和跳动着的心,这是造物者的独具匠心。书页里,蔡崇达借助“阿太”的口吻告诉我们:“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生命短暂易逝,禁不起虚度和消遣;人生需要奋斗,方能激活绚丽彩虹,活出意义和价值。“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这是警告、是警醒、是警示。人活一世,只有亮出“心”来,用“心”耕耘,辛勤付出,拼搏追求,才会拨云驱雾不迷失自我,才能有机会释放出能量和光芒照亮自己的皮囊。
把书作镜,捧字问心。我发现自己也是不期而遇的“80后”,和蔡崇达一样也是在外漂泊的异乡游子。读着《皮囊》,踏上历史的时光隧道,我到底在蔡崇达的字里行间里回了一次家乡,也隐隐约约地回睹了少年时代家乡的模样、生我养我的父母以及一起长大的儿时玩伴。更妙的是,在泪眼模糊的阅读间,我还看到了跌跌撞撞一路走来的自己。
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希望和梦想的羊肠般曲折荆棘的山间小路里,我也曾经那样的彷徨、恐惧而焦灼躁动,但为了翻过那座山,看到那片海,然后又义无反顾地卑微前行。
人生“累死累活地奔波,就是为了体面的回家。”回顾光阴轮回,数度春秋走过,我和蔡崇达终究是个来不及成熟而脆弱的小孩,在被时光剥夺只剩下“残忍”的现实世界里,我们注定一辈子无处安身、无家可回。但是还好,这世间还存有文字,或许我们可以借助文字搭建一座无比巨大、充满温暖的房子,召集一路遇见的人儿重聚一堂,然后拼命地把自己挤进人群之中。末了,或许我们能意外地发现,把自己安放在文字的人声鼎沸里,这是灵魂最安宁平静的归宿。
“我认识崇达、看他的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俗有华人“四大天王”之一的刘德华读过《皮囊》,他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因为,蔡崇达《皮囊》里的故事和人物都是从他自己的骨子里“抠”出来、“拓”出来的,真实而真诚,像一盏明灯一样散发着时代的气息。捧书静读,蔡崇达端庄严肃笑态可掬,他在和读者谈论着如何和真实世界相处的方法,谈论着如何学会看人生风景的心情和能力,谈论着如何怀念亲人、想念朋友、惦念青春……我想,这也许就是《皮囊》被称为感动千万读者的“国民读本”的缘故吧。
“坐在海边,享受着海风亲昵的抚摸,享受着包裹住我的庞大的湛蓝——那种你似乎一个人但又不孤单的安宁。”生活,要么耍酷,要么残酷。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像蔡崇达一样,坦然面对生活这片海里的所有“景致”和“风险”,以《皮囊》为灯,照亮自己,顽强而执著地享受着海一样的多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