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0年07月17日

南泥湾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 用伟大的“南泥湾精神”践行新时代党性教育

州委党校第36期中青班第四调研组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

每当听到或唱起这首歌,就让人想起轰轰烈烈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想起伟大的南泥湾精神。这次随州委党校第36期中青班赴延安开展党性教育异地教学后,深感南泥湾精神光耀千秋。

7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按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在其控制区域内发动了一场军队屯田和鼓励生产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最后基本实现了经济自给自足。这不仅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和扼杀中国共产党革命力量的企图,并为长期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经济工作干部。南泥湾精神就是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一种伟大精神,属于延安精神的一部分。其内涵还包括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的优良作风以及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在物质生活日益充裕、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代社会,我们还需不需要南泥湾精神?答案是:南泥湾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克服“等靠要”的奋发图强精神永远不会过时。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实行“三光”“蚕食”“清乡”政策,国民党推行“溶共”“限共”“反共”政策,“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根据地面临经济封锁、军事进攻等重重困难,革命形势异常严峻。国民党顽固派甚至叫嚣 “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怎么办?毛泽东说:“我们陕甘宁边区的党政军民在经济上遇到严重困难,吃不饱,穿不暖,生活用品奇缺,大家都有切身的感受,喝小米稀饭,盐水泡野菜,都难以维持;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于是,王震率领八路军120师359旅全体官兵在党中央领导下,危中求机、奋发图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1941-1944年,359旅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向陕甘宁边区政府缴纳公粮1万石,达到“耕一余一”,实现了“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做到了粮食和经费的全部自给。历时三年,将杂草丛生、荆棘遍野、豺狼成群、荒无人烟的所谓“烂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毛泽东称赞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如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不能像国民党,他们连棉衣都靠外国人,我们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自力更生,丰衣足食。”70年后的今天,拥有1万多人口的南泥湾镇继续发扬这种精神,打造成了种植和养殖业蓬勃发展、红色旅游日益火爆的历史文化旅游名镇。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不论何时何地,克服“等靠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比如,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能“等靠要”,必须发展扶贫产业、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在改革开放中,不能凡事等政策文件、靠上面推动、要现成经验,而应主动作为、探索创新。特别是在当前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要增强危中寻机的战略主动、化危为机的战略智慧,切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领导和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永远不会过时。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率先垂范,亲自开荒种菜;朱德背箩筐到处拾粪积肥,“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周恩来参加纺织运动,成为纺线能手。359旅开赴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时,提出“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不让一个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王震、苏进、王恩茂等旅领导身先士卒,战斗在开荒第一线,“干部以身作则,不是指手划脚,而是动手动脚。”外国记者说,“王旅长的双手像他的部下一样,由于劳动而生满了老茧。”毛泽东赞誉说:“团长开荒,政委送饭,使同志们感动得不可名状。”还有很多党员干部在劳动中争先创优,“党政军民学大家一齐动手,衣食住都由自己来解决”,谱写了一曲运用群众路线、协力共克时艰的赞歌、壮歌,涌现出日开荒三亩六分七的李位,被毛泽东称为“气死牛”的郝树才,曾在战斗中负伤15次仍参加劳动的苏鳌,连续劳动15个小时的白银雪等先锋模范。正是领导、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才有力推进了大生产运动。不管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要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领导、党员都要带头走在最前面,感动带动群众,做好群众榜样,传播正能量,引领新潮流,创造新业绩。

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永远不会过时。1943年2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吸吮生活乳汁,创作大批佳作。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歌舞《挑花篮》及其插曲《南泥湾》应运而生,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户晓,唱得广为流传,唱得影响深远。朱德特邀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赴南泥湾视察时作诗《游南泥湾》:“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薰风扑面来,有似江南好。” 续范亭写了《南泥杂咏》,萧三写了《我两次来到南泥湾》,何其芳写了《记王震将军》,后世又惊现《又见南泥湾》,这些文艺作品无不厚植于南泥湾大地,饱含人民情怀,充满泥土气息,滋养文艺创作。早在1942年,毛泽东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今天,对于“培根铸魂”的哲学社会科学和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做到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四个坚持”,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文艺既不能无病呻吟,更不能颠倒黑白,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永远不过时。

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永远不会过时。选择南泥湾作为大生产运动主战场并非仓促决定,而是源于党中央深入调研论证。比如,1940年冬,朱德曾率中共中央直属财经处处长邓洁、359旅718团政委左齐以及有关技术人员,亲到南泥湾实地勘察, “调查研究作风风气高,主观主义作风较少”,专门找当地农民询问诸如哪里荒地多、哪里土地肥、四时八节种啥好、各种农作物生长情况等一系列问题,形成《论发展边区经济建设》等调研文章,然后首倡在驻边区部队中实行军屯的“南泥湾政策”。次年又提出“建立革命家务”的口号,提倡经济核算,按经济规律办事。毛泽东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并要求调查研究务必做到“眼睛向下”“有的放矢”“亲自出马”“解剖麻雀”“全面调查”“由表及里”,把握事物的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律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今天,我们更加需要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确保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这种工作方法永远不会过时。

--> 2020-07-17 —— 用伟大的“南泥湾精神”践行新时代党性教育 1 1 团结报 c54138.html 1 南泥湾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