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吴正凯 实习生 向芝琴
卡撮村隶属龙山县咱果乡,距离县城约60公里,平均海拔760米,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聚居村落。该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150户600余人,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近年来,在全州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中,该村因地制宜,立足村情,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创建新路子。2017年,被评为县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半山坡上一村落,青山环抱果树多;道路宽敞环境好,生活甜美多幸福。”
走进卡撮村,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整洁的道路,绵延而上的竹篱笆,各种果树散布于村中各处,古色古香的吊脚楼错落有致,拔地而起的一栋栋小洋房在阳光的照耀下正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沿着环村的公路踱步,具有浓浓乡土风情的竹篱笆伫立于道路两旁,碧枝绿叶的桂花树仿佛在向行人们招手致意。沿途的桃树、梨树、枣树、枇杷……着实让人有些诧异,这哪里仅仅是一个村庄,分明就是一个精致的大果园。
“我们这里的村民向来有种植果树的习惯,自己住的地方,还是要把它弄得漂亮一点。前些年,我们通过自己插枝育苗,在这一段沿路种植了樱桃树,中间穿插着又种了其它果树。”村支书陈小凤介绍道。
要让乡村美,基础设施要跟上。近两年,在村支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之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部改造完成。45盏路灯覆盖全村,拓宽硬化村组道路1900多米,自来水接通到了家家户户。8000多米的灌溉水渠完工。并修建了篮球场、乒乓球桌等,供村民开展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之用。
“以前泥巴路,落雨怕出门,现在是大变样了。路都通到家门口,出门赶场坐车,不要走路了。”该村75岁的邓玉花老人说。
治污改厕,让居住的环境更美。在垃圾处理上,该村实行“垃圾分类处理、集中回收”的措施,农户将垃圾分成四类——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村里实行三天一次的定时回收,集中处理。在集体的卫生维持上安排4个保洁员,分区、分段,责任到人。30余户修建污水池,保护水质,减少水污染。家庭卫生和集体卫生“两手抓”,将卫生整治落实到方方面面。目前,全村改厕39户,全面完成目标任务。2019年底,该村实现旱厕清零。
“我腿脚不方便,以前我上厕所是非常困难的,要人扶。现在这个新厕所,非常平稳,在上面放一个坐便椅就可以自己上厕所了,又有热水洗澡,方便多了。”67岁老人陈秋玉高兴地说。
发展产业,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日子甜起来,才是真正的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积极发展产业,实现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发展目标。目前,种植了80余亩百合,60余亩烤烟,同时,鼓励60多户家庭进行小规模养殖纯生态鸡、鸭。现如今,卡撮村的生态鸡鸭已经声名在外,不愁销路。种植业和养殖业并行模式,为农户平均每年带来了近3万元的收入。
村庄美了,日子好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要丰富起来。茶余饭后,村民们在小广场上打球、下棋、唱歌跳舞,尽情发挥自己的爱好。这种生活方式让大家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