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祥
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神秀天下无。
走玩桂林,若不去漓江泛舟,等于没到过桂林。有了漓江,才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初识漓江,是从小学课本里《桂林山水》一文。文中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时光倒流,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走马观花游览过漓江,因公务在身,留下的只是隐隐约约的朦胧记忆。夕阳西斜,进入晚照岁月,有了闲暇时光,重游漓江,慢慢品赏,别有一番滋味。
漓江源于华南第一峰——猫儿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尤以桂林至阳朔百余公里为甚。可全程游览,也可精选分段观赏,我们的行程安排,从大圩古镇下水,在约二十公里漓江上漂游。
虽已入秋,火辣辣的太阳仍可与盛夏媲美。我的心境也如热烈的骄阳热烘烘的,可能是美丽漓江的吸引吧。
大巴车在大圩古镇停车场停了下来,时针已指向下午三点。我们忘了舟车劳顿,穿过大圩古镇青石板铺就的街巷、仿古长廊,直步入乘坐竹筏的沙滩。远远望去,辽阔的江水透彻碧绿,数十艘竹筏停靠在沙滩边待客,有的则载客漂游江中。我与妻子及另外一对夫妻,上了一艘竹筏,在船工的带领下,开始泛舟之行。
竹筏是仿竹排制作而成,全长不过六七米,底座做成四五节竹筒相连的舟形,竹筏上有四个坐椅,船工凭一根比筏身略短的长桨操纵竹筏,在宽阔的江面上悠悠漂游。几十艘竹筏时而向前竞漂,时而并排同游。两岸青山慢慢向后褪去,软软的江水逶迤,黛青色的山峦层层叠叠,由近及远依次淡去,直至画面的纵深处,是一抹淡到几乎变白的青色,与天相连,山天一色。真可谓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这时,不远处的竹筏上传来:“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歌声,不约而同,一歌起时百人和,此起彼伏的歌声将人们带入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是啊,没有无数先辈们的浴血奋战、流血牺牲,哪有我们今天的漓江之游?
端坐船筏,极目远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那云,似狗如猫,仿牛像马,在蔚蓝的天空中,行走飘移。那山,独立成峰,各领风骚。那峰,挺拔伟岸,委婉秀丽,可谓形态万千,与江水呼应,缠绵多姿,千百年来不知引得多少文人骚客竞相赋诗填词。其中,清朝袁枚的“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的诗咏,流传久远,千古传诵。
漓江泛舟随着季节的变换,四时不同天,处处有奇景。晴看青峰倒影,阴看漫山云雾;雨时看漓江烟雨,哪怕阴雨天,那一江烟波浩渺,群山若隐若现,浮云穿行于奇峰之间,雨幕纱笼江山,是更加浓郁的浓墨大写意。
我们正赶上初秋时节的大晴天,阳光普照,白云飘飘,万里晴空。目及两岸,翠竹成林,鸟语花香,竹筏摇曳在青山、秀水、飞瀑、浅滩之间,清幽而宁静,舟在漓江行,人在画中游。江风轻拂,心旷神怡,醉倒在漓江的怀抱中。
竹筏摇啊摇,思绪漂啊漂。幻想歌神刘三姐从云层中冒出来,阿牛哥坐在竹筏上与之四目相对,含情脉脉,隔天相望。只是,极目搜寻,也难觅刘三姐的身影。刘三姐是否因太阳太大躲进山洞避暑?抑或是被可恶的莫老爷掳去作妾,困在莫家深宅不得脱身?也可能是山歌唱累了,等待夕阳西下,明月高悬,再来与阿牛哥对歌传情。
这次漓江泛舟,没有邂逅刘三姐,留下些许遗憾和念想。而雨中泛舟、月下夜游的曼妙体验,只有留在下次的桂林之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