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1年02月01日

伤情起于别离

—— 读《诗经·汝坟》

高 翔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 《诗经·国风·汝坟》

因为别离,故生相思,生愁怨。

李清照同赵明诚,俩人相聚时,有赌书消得泼茶香,其乐融融。当赵明诚离家做官后,夫妻分居,一缕缕思念便在李清照心里,烟雾般缭绕起来,尤其是在佳节日,缭绕得尤其厉害,因此李清照感伤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好一句“人比黄花瘦”,道尽了离人憔悴的身和憔悴的心。还有唐朝诗人朱放,在别离恋人李季兰时,说“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这些都是因为别离,由此而生发出的愁绪和伤情,让人甚是感怀。这伤情,屈原早已在《九歌·少司命》里一语给道破了:“悲莫悲兮生别离。”

《诗经·国风·汝坟》中女主人翁,不亦如此?

当女主人的丈夫离家后,相聚的欢,如同繁花遇秋凉,被秋风一吹,枯萎了,凋落了。一枚叫做相思的种子,便在女主人身体里发芽,爬蔓,开花……看看女主人,一个人在汝河大堤上,一边采伐山楸枝条劳作,一边眺望那枚日日苦思的身影,这相思的煎熬,如同是清晨的忍饥挨饿,要有多难耐不堪,就有多难耐不堪。

因为愁怨、相思,故生殷殷期盼。

女主人在汝河大堤上眺望丈夫,她是多么期盼别离的丈夫早早归来。唯一庆幸的是,再次砍伐山楸发出的新枝时,被心心念念了千万遍的丈夫归来了,但是,女主人与丈夫相聚是短暂的,她便希望丈夫“不我遐弃”,即请莫再将我远弃。这不要远弃之盼,怕是最深的期盼了。为了挽留丈夫,她说“虽则如毁,父母孔迩”,即王室事务虽然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呢?这挽留,只为了相守。怪不得卓文君也说“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此不相离,乃世人对别离生发出的一种深深的相守期盼了。

别离有相思苦,有殷殷盼,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别离?

人生于世,有很多事要做,就古代而言,要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诗经·国风·汝坟》中女主人翁的丈夫,之所以别离,就是因为要为“王室”服役,那“鲂鱼赪尾,王室如毁”,即,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这一语,道尽了别离的无奈——史学家说,西周末年战乱不止,作为底层百姓,就得首先承受这社会灾难。生在了如此特定历史时期里的人,注定夫妻彼此一生是离人,注定夫妻一生不能够长相厮守。看看《诗经·邶风·击鼓》,就写到了征伐之悲——“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即“我”跟随孙子仲将军,在外征战,由于征战使命没有完成,竟长期不许“我”回家,致使“我”忧心忡忡,最后是“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即只怕你“我”从此分离后,没有相会缘分了,只怕你“我”相隔太遥远,无法坚定守信约了……

当然,所有空间上的别离,如果古代能够有现代科技,比如手机、电视等因素对其进行有效消解,其境况必然有所改观。但是,古人没有这样的条件。

是的,只要成为离人,在缺乏有效的消解因素参与下,就注定伤情为此而绵延不绝,难耐不堪。

--> 2021-02-01 —— 读《诗经·汝坟》 1 1 团结报 c65671.html 1 伤情起于别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