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经德
近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系统阐述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深刻阐明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在“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的当下,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创新引领,推动组织振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全新的乡村振兴战场,尤其需要大胆地创新探索。创新党建引领,树牢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抓好乡村换届契机,选优配强乡村两级党组织班子,织密建强基层组织体系,加大农村领域培养发展党员工作力度,转化组织优势为工作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整合乡村振兴重大项目,探索专业技术人才上挂下派、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返乡立业等制度,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推行村民委员会等村级其他组织向党组织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构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
协调推进,推动文化振兴。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自信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坚持全局思维,立足长远大计,统筹推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好优秀文化,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重塑乡村伦理、道德、村(居)规民约、风俗习惯,提升群众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培植好红色文化,挖掘、保护、传承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突出乡村特色,打造文化长廊、文化团队、文化活动,形成新的文化业态。推进好文明创建,广泛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寨、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体育竞赛、文艺汇演、节日庆典等文艺下乡,挖掘优秀基层干部、农村党员、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人物典型,拓展乡村文明时代内涵。
绿色托底,推动生态振兴。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水青山是乡村振兴的最大本钱。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河长制”“林长制”“禁渔令”等贯彻落实,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守住绿水青山“乡愁”。要加快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产业联动发展、农工社产业复合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健康、养老等低消耗低污染的服务业,推进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着力转变观念、提升技能。要探索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生态产品、产业发展等变现举措,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创意农业、配送农业、市民农业等,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开放助力,推动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之后,干部人才就是决定因素。开放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要跳出乡村看乡村,广聚力、添活力,做大做强人才储备。注重精准引才,围绕乡村振兴需要,推行“人才+项目”打包、“人才举荐人才”等模式,重点引进一批技术型、技能型骨干;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中选拔村(社区)“两委”干部和后备人才。着力柔性引智,开展好校地合作,推行柔性引才引智工程,结合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强化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严管厚爱,完善乡村干部微小权力清单,强化考核管理,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要健全关心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推行基本工作报酬正常增长机制,让乡村干部心无旁骛干事创业。
共享发展,推动产业振兴。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乡村要补齐短板弱项,实现共同富裕,产业必须振兴起来。把共享理念融入产业振兴全过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一县一特”,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打造粮食、蔬菜、油料、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链。大力培育村集体、农户、公司、企业、合作组织、社会力量等多种经营主体,整合产业、项目、资金、科技、人才等各类资源,培育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农业区域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装备提升,加快推进信息化进村入户,构建产加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的全产链条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探索农民以土地、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合作联营,建立村集体、农民与经营主体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共享改革发展红利,不断增强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