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琪洲
春节前一周,吉首的温度又降了几分。铁皮船上,夹杂着峒河水汽的寒风扑打在大家脸上,让人感到瑟瑟发抖,年近六十岁的张仁旺依旧精神抖擞站在船头。
河的对岸是河溪镇新建村欧什溪组,这里居住着200多人。上镇进城必须渡河,一天的时间里,张仁旺的小船不论批次、不分时段,只根据村民需求随时启程。这个土家汉子如同《边城》里的“爷爷”一样,义务为人摆渡,一干就是十年。
起初,他请人造船,4000元一艘的木船四处筹措中造出了两艘,但这种船用了两三年便坏掉了。到2014年,了解到民船民渡的政策,张仁旺争取到如今这只结实耐用的铁皮船,一次能载10个人,使群众渡河变得更加方便。
河溪镇扶贫事业如火如荼地开展,张仁旺又主动找到镇党委负责人,提出了心中“还需要帮助的地方”。于是,一水相隔宛如世外桃源的欧什溪拥有了石板路,村民们从渡口下船返家再不需要走40分钟的田间道。
除了摆渡人,守墓人是张仁旺的另一身份。
峒河流域在吉首市与泸溪县交汇的一带被称作“麻扎渔梁”,这句当地土话的含义由于时间久远已不明了,但这里却因拥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烈士的公墓而远近闻名。在这座公墓里,埋葬着1950年为乾城百姓运送物资遭遇土匪伏击牺牲的24名东北籍军人。
1998年,最初的公墓守墓人——抗美援朝复员军人向明德因年老多病准备回老家休养,临行前把照顾自己起居生活的张仁旺叫到了身旁,表达了希望张仁旺继续看护公墓的请求。张仁旺自小崇拜战斗英雄,当过村里的民兵队长,他当场承诺,“一定把烈士公墓当作自己的家来照顾!”
千金一诺,开启了20余年的守墓生涯。过往的岁月,这个汉子经历了家人的不理解,经历了同村人的冷嘲热讽,却始终履行着对向明德的诺言。直到后来,妻子认可了丈夫的坚持,张仁旺一家都迁到了公墓旁,与英烈为邻。
这些年,在辛勤打理墓地之余,张仁旺坚持为村民搞服务、做好事。他长年帮助没有劳动能力的陈旺富一家种植粮食,主动上门为90多岁的张盛旺料理家务,坚持为所有过河群众充当船夫。渡人渡己,慢慢地,原先村民口中“呆呆傻傻”的张仁旺,成为了人人敬重的“旺哥”,成为了湖南省道德模范。
“我所做的一切很普通,只源于内心的善念。”十年摆渡,二十年守墓,好人张仁旺身体力行赢得了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