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石金彬
一直很想吃碗吉卫竹筒粉,只是时间不允许,好不容易等到十一黄金周才如愿以偿。
难忘这碗竹筒粉。
虽然那天没逢墟场,可镇上的那家粉馆早早就被围得水泄不通,生意十分火爆,实在无法见缝插针挤进去,只听到馆子内有招呼声说:“大家别急,慢慢来,先给这位大哥打包,他要赶回长沙去。”
一会儿,一中年男子右手提着一袋竹筒粉,左手拎着一小袋早已配好的饵料,径直地朝那辆长沙牌号的小车走去。十点钟许,人渐渐散去,小馆里开始空出了桌位,次子看着小摊上即将售罄的竹筒粉,连价也不问就向店主打招呼说:“阿姨,给我们先来两碗吃的,再来八碗打包走。”“好嘞,小朋友,先找位子坐下,马上送过来。”卖粉的中年妇女,一边忙着装粉和配佐料,一边热情地应候着。
孩儿站在小摊边,不时地向那卖粉的妇女央求道:“阿姨,多给点好没,我和爸还没吃早餐,一大早从县城赶回来,在这儿等了一个小时,有点饿了。”“好的,小朋友,阿姨会多给点,包你们父子俩吃个饱。”在一问一答中,妇女把篮子里的竹筒粉拼装了10大碗竟绰绰有余。餐桌上,儿子和我相对而坐,静静的馆子里只听到我父子俩狼吞虎咽地吃粉声。
小时候,生活艰苦,常吃一些粗食杂粮过日子,时间长了,难于下咽。此时,父母看到我们没胃口,从自留地里掰回了一新鲜的嫩包谷,剥下籽,筛掉籽渣后,再用石灰水把它泡在盆子里。一段时间后,包谷籽被石灰水泡软并膨胀,把它倒入磨孔里,在一推一拉中,磨盘不停地绕轴转,一股股液浆沿着磨槽汩汩而下,集成了琼浆玉液。
接下来,我们在灶边帮忙烧火。先把水烧开,再把包谷浆倒入锅子里,母亲一边熬浆,一边掺石灰水试调浓度和碱度。在火力的温热下,粉浆渐渐变糊,不时还冒出气泡,再掺点石灰水,锅里立即沸腾起来,滚开的沸点犹如一口口小喷泉。继续再搅和,让粉浆变稠,然后黏一小点试嚼,当认为碱度、稠度和浓度都达到饱和时,立即停火,预备出锅。
竹筒粉,是用一节口径较粗的竹子,一端开口,另一端封口,在封口的那端,用烧红的铁丝烙下一些均匀的眼孔,然后套上“T”字形的木活塞,把烧熟的粉浆灌进竹筒里,然后双手握紧筒底,腹顶活塞,不断施压,粉浆被挤出眼孔,便榨出粉丝。在清凉水的慢慢降温下,粉丝不断固化而富有韧性,不易折断。
有了竹筒粉,选配饵料和调料是关键,素食还是选配素饵为宜,这样才适合健康养生和美容养颜。一直以来,当地人把自种的辣椒和西红柿推崇为竹筒粉的绝配饵料,姜、葱、蒜、油、盐、酱、醋为辅料。如此调配,色香味一应俱全的竹筒粉,自然让人馋涎欲滴!
在食不果腹的年代,能吃上一碗用包谷浆做的竹筒粉已不错了。其实,可制竹筒粉的食材除了包谷,还有大米,只是过去大米产量低,供不应求,更不能奢望它来制竹筒粉了。现实中,大米是制作竹筒粉的理想食材,尤其是吉卫大米,因昼夜温差大,其生长期和光照时间长,自然生态未受到污染源的影响,原生态绿色食品中含有人体需要的硒元素较多,不仅口感好,而且香味足,油而不腻,醇而不糯。
吉卫镇素有“花垣粮仓”之称,水稻种植面积达数万亩,地势平坦广阔,土壤肥沃。目前,农业机耕生产设施不断趋向健全和完善,农业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水稻产量高,米质优,近年出产的“吉顺大米”畅销省内外,打入了国内市场,为制作竹筒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食材。
吉卫竹筒粉历史悠久。相传明初,朱元璋为了巩固边关,防止苗民和土司叛乱,在湘黔边区的崇山设立卫所,派守驻军5000余人,卫所设于花垣县吉卫镇卫城村境内。后来,朱元璋为了解崇山卫当地的社情民意,派女儿实地视察,谁知皇帝女儿来到当地,看见崇山脚下稻田连片,桃红柳绿,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皇女有宾至如归之感,遂取消了原计划的行程安排,示意驻军修建宿舍。传说时逢三伏,皇女遇暑欠欢,听说当地有一剂能避暑神药,于是派人调查,药师为当地一年迈妇女,行动不便。于是让其子用荷叶盛竹筒粉亲自送到皇女之手,谁知初尝后,竟让此女悦兴大发。
吉卫逢农历三、八赶集。墟场天,车流、人流、物流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货物琳琅满目,人熙攘攘,热闹异常。若逢酷暑时节赶吉卫场,饿了可吃一碗竹筒粉,既能降温驱暑,又能提神醒脑,增强食欲;若逢冬天赶集吉卫,饿了温一碗竹筒粉,随想随吃。有暖阳的日子,可随身带碗竹筒粉赶边边场,边享清风暖阳的普照,边赏边区民风民俗和自然风光。
一碗竹筒粉,虽然仅售几元钱,但它是乡亲们勤劳智慧的结晶,是美味,更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