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新平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然而今年春节在即,估计大多外出务工的人们因疫情原因,无奈之下只好选择“就地过年”。
根据疫情态势,连日来,全国多地发布通知,倡导大家“就地过年”,同时也出台了返乡政策,明确隔离天数、核酸检测等防控要求。在倡导大家“就地过年”时,不少地方还出台发红包、给补贴、送消费券、免费乘坐公交车等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吸引外地员工尽量留在当地过年。
我远在千里之外上海的妻子原本计划好了要回家过年的,无奈计划赶不上变化,她临时决定留下“就地过年”。按照妻子的话说,回家的路上,茫茫人海中,一个人提心吊胆,回到家弄得一家人过年团聚也提心吊胆,何必自讨苦吃呢。
在与同事闲聊中,都说在外的亲朋好友大多选择了“就地过年”。虽然,这是一年一度的全家团圆、最喜庆热闹的大节,说随便回不回家过年那自然是假话,但从大局出发,即不给国家添乱,也不给自己留下安全隐患,这一选择是正确的,非常值得点赞。
我俩结婚整整30个年头了,这次还是第一次与妻子分开过年。说实在的,过去的年节都是妻子张罗,我只是打打下手,提提东西而已。想想,以前过年那些瓜果盘碟,鸡鸭鱼肉,衣裤鞋袜等等,要把这些搬弄到家,有序放好,吃来合口,穿来合身,对我而言简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细细想来,还是有妻子在家的好。
前不久,妻子还没决定就地过年时,曾经对我年前的准备遥控指挥,这样那般一套一套的,我都应允知道知道,嘴上没说,心里却一直嘀咕妻子啰嗦。现在想来,这疫情下,妻子不在家,于我是实实在在的历练,确切地说,这是一次对我家务的“年检”。
妻子回不了家过年,为了让她在外安心过年,也能吃上一口正宗家乡的味道,于是我好好张罗了起来。
腊肉是首选,俗话说,蒸碗腊肉过大年。虽然,现在平时都有腊肉吃了,但过年吃腊肉的习俗还是不能少的。当揭开蒸腊肉的电饭煲盖,闭上眼睛,腊肉香味弥漫开来,就如同在家的感觉一样。咬上一大口肥腊肉,嘴角流油,满屋生香。这时的你满脑子一定都是家的味道。
当然,蒸腊肉时,放在腊肉下一同蒸的豆角干、茄子干、萝卜干、盐辣椒一样也不能少。吃过腊肉,再慢慢吃浸透腊肉香味的干菜,让你想起家里的菜园,四季绿油油的蔬菜,父母大人忙碌的身影。这干菜里满是父母浓浓的爱味。
爱吃辣椒是湖南人的特性,所以红辣椒干一定要的,还要加些曾辣得我喉咙冒烟满身冒汗的朝天椒,这是妻子的最爱。红辣椒干加大蒜苗炒腊肉,那香辣可口的滋味,说说都叫人直流口水。
还有腊鸭、腊牛肉、霉豆腐等或多或少也要寄上一些。
当妻子收到我精心挑选寄去的家乡特产,高兴地在电话里说,感谢寄来这么多好吃的,其实公司给员工“就地过年”做了统一安排,到时,员工不仅可以领取公司发放的丰富过年物资,还可以享受丰盛的团圆年夜饭。现在万事俱备只等时间了,相信在上海也同样可以安安心心、快快乐乐过大年。
我们过年不能团圆,这只是受时空的限制,如今通讯这么发达,视频又会让我们相聚跨越时空。我们相约大年夜团聚视频中,共同聆听新年钟声的敲响,共同举杯,互祝新禧,共同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就地过年”需要当地政府,居住社区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关心关爱,让“就地过年”的异乡人能真正从内心深处把他乡当故乡;“就地过年”需要家人多些真真切切的理解与支持,让身在异乡过年的亲人能真正从内心感受到家人的温暖与陪伴。
健康日常胜大年,心安异乡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