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琪洲
编者按:
“十三五”时期是我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这五年,我们摆脱了千年绝对贫困,创造了精准脱贫的“湘西样本”;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全州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34%、70.3%;特色产业不断优化壮大,建成全球最大的氮化锰生产基地、富硒猕猴桃基地,全国最大微细球形铝粉生产基地、全国最大椪柑和百合基地,全省最大茶叶基地,成为中国“黄金茶”之乡;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全州城镇化率达49%,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水泥(沥青)路,黔张常快速铁路建成运营,张吉怀高铁、湘西机场今年将通车通航,高铁、航空时代日益临近;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8000元,年均增长9.5%。
成就辉煌,但已属于过去;未来可期,但任重道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州“十四五”蓝图就已经绘就。为了激发广大干群朝着新目标、新愿景奋力前行的昂扬斗志,提振高质量发展信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十三五”成就系列报道,期待全州上下、社会各界为建设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贡献汗水与智慧。
奋发而为,勇攀高峰。“十三五”时期,湘西始终坚持产业强州、开放兴州,全力推进优势产业建设,经济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五年来,全州着力提升经济质量效益,生产总值达到735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33.55亿元;市场主体达到14.7万户,“四上”企业860家,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81.5%、35.6%。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出坚实一步。
新型工业稳步发展
张吉怀高铁吉首市双塘路段施工现场,挖掘机、推土机来回穿梭作业,发出阵阵轰鸣;湘西经开区雪花啤酒生产车间恢复往日忙碌,瓶瓶新酒接连流出,分拣装箱进入市场;泸溪县高新区众厂房内,84消毒水气味弥漫,企业紧抓全年目标不放松,员工带起口罩加油干……这是去年年初,我州工业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全力推动复工复产的蓬勃景象。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带给经济社会的猛烈冲击,湘西工业经济彰显出发展韧性,主要经济指标均呈现前低后高、有力回升的态势。全年全州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4.5%,工业对全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4%;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分别增长38.7%和22%,增速分别位列全省第一和第二。
优异的成绩来源于持续不断的努力。整个“十三五”时期,湘西奋力打造全省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要素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五年来,我州共建成标准厂房300多万平方米,实现入园企业1397家,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州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55%左右。当前,我州9个工业园区全部纳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泸溪高新区、湘西高新区获批省级高新区,泸溪高性能复合新材料特色产业园成为湖南省首批授牌的2个特色产业园之一。
以湘西高新区为例。经过长期的建设发展,该高新区目前实现规划面积23.06平方公里,行政区划面积18.8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7.12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6个社区,约4万多人,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为主的新型工业体系。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五年来,我州招商引资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引进了锐阳电子、泰和美、先伟实业、华宝集团、明瑞西部医药、爱特嘉、红狮水泥、沃康油茶等一大批优质企业落户,累计招商到位资金446亿元,年均增长27.8%,省外境内资金增速、项目落地率均居全省前列。2020年全年,我州履约实施212个招商项目,累计到位资金134.2 亿元,比2019年增长28.8%,完成省分年度任务的114.7 %,增幅、进度双双排名全省第一。
以吉首经开区为例。2019年5月,知名电子企业湖南瑞盈光电公司从深圳市承接到吉首经开区,享受到园区一条龙高效服务,从签立合同到实现投产所花时间不到一个星期;2020年,隶属高端制造业的湖南创汇原新能源公司,在该市有关部门全力服务支持下,成功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6月投产开始,半年时间内实现产值9500余万元。湘西州招商“招大引强”的理念落到实处,良好的企业服务成为了最优宣传名片。
“十三五”时期,我州新型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
特色农业提质发展
“可别小看这些茶叶,一片叶子,能富一方百姓。”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在湖南代表团驻地,来自湘西的全国人大代表龙献文和其他代表讲起了茶叶致富的故事。
当前,龙献文所在的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共拥有茶叶基地面积10800亩,建成4600平方米年产1000吨的茶厂。该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该村全村村民脱贫致富,更惠及到周边11个村5000多户近2万人。
茶叶产业正是我州农业8大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十三五”时期,湘西坚持把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大力营造抓产业、兴产业、强产业的浓厚氛围,先后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831”工程和“845”计划,加强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农村基本建设投入和综合配套,有力支撑了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五年来,我州建成全国最大椪柑和百合基地,全省最大茶叶基地,成为中国“黄金茶”之乡和全国优质烟叶基地。期间,花垣、古丈获批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永顺入选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保靖入选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龙山省级农业科技园成功获批。五年来,我州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000家,“湘西香伴”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开发格局。
以泸溪县为例。该县大力推进“椪柑、铁骨猪、玻璃辣、油茶、生姜、佤乡米、豆腐、葡萄”为主的“八大品牌”“八大基地”建设。以“八大产业”和其他有市场前景的特色产业为基础,让全县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和社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发展产业选择,使扶贫产业成为了脱贫攻坚的主心骨。
2017年,泸溪县合水镇1100名贫困群众通过在家门口的油茶基地务工稳定增收,脱贫摘帽。2018年,荣获湖南省 “百名最美扶贫人物”的罩子坪村村民陈国富领导该镇国富油茶专业合作社创收900万元,帮助919户贫困户1721名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十三五”时期,农业产业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湘西的精准扶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优势旅游业蓬勃发展
竹山村位于湘西凤凰古城西北角,三面环水,风景秀美,建寨约已有八百多年,是湘西苗族风情、建筑、典迹遗存比较完整的堡寨。近年来,该村立足资源特色,使乡村旅游成为自身的新名片。
数据显示,竹山村2014年人均纯收入1800元,贫困发生率21%;2019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2600元,比2014年增长了近7倍,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在农旅产业融合的带动下,“美丽”步步成功“变现”为老百姓的经济收入,结出致富的果实。
在湘西,旅游业是最为突出的优势产业。州委书记叶红专多次强调,“要坚持把旅游产业当做最大的发展门路来抓”。
“十三五”时期,我州抓实推进全域旅游,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围绕建设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把州域1.5万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旅游、全域康健的大公园来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凤凰为龙头、吉首为集散中心,围绕凤凰古城、芙蓉镇、里耶古镇、矮寨大桥四大核心景区,加快旅游精品景区和配套设施建设,串联高山峡谷、烽火苗疆、土司遗产、酉水画廊、土家源流、沅水民俗6大村落集群,保护开发300个左右特色村寨,打造“土家探源”“神秘苗乡”两条生态文化村镇游精品线,构建全州1小时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自然山水大花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努力把我州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和旅游目的地。
“十三五”时期,我州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立州和文化旅游兴州的理念,瞄准建设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和旅游目的地,突出做好了“保护、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文章,推进精品景区景点建设,完善综合服务配套,推动了全州文化旅游业持续“井喷”发展,“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2020年,克服疫情影响,我州接待国内外游客54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0亿元。五年来,湘西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49%、14.78%。其中,全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量由2016年的713万人次上升至2020年的1542.6万人次,年均增长率21.28%;旅游收入由26.1亿元增至58.2亿元,年均增长率22.2%。
当前,我州拥有国家等级旅游景区37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12家,3A级旅游景区25家;拥有星级旅游饭店25家,其中4星级旅游饭店4家;拥有旅行社51家。“神秘湘西”旅游品牌蜚声中外,湘西州已成为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地区。
迎接高铁航空时代,未来我州将着力实施千亿旅游产业计划。推进实施生态文化旅游业“411”工程,着力解决旅游产品好和强的问题。积极融入国家正在建设的西安-桂林-海南旅游黄金线,主动对接“锦绣潇湘”全域旅游品牌建设,加快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景点景区提质改造,加快推动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资源开发型向深度融合型、市场开拓型向规范管理型、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发展。
湘西旅游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张 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