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 华 吴正凯
走近酒鬼酒公司,整个天地浸润在窖香、粮香、糟香、酒香之中,深吸一口气,沉醉在那丰满而奇妙的气氛中。
2月22日,记者来到时,49岁的叶力身穿白大褂坐在评酒室操作台前,手握品酒杯,时而细嗅,时而品尝,时而若有所思,时而与同事交流。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将她与浓烈的白酒联系起来。如今,不施粉黛,气质温婉,语气温柔而坚定的她,已是公司酒体设计室主任、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还是新晋“湖南省劳动模范”。
酒体设计室具体做些什么?见记者疑惑,叶力介绍道,其所在的酒体设计室不仅要对酿造车间产出的原酒进行尝评定级,以便储存,还要“勾酒”,也就是把不同质量、不同口感、不同风格、不同作用的酒按不同的比例搭配掺和在一起,使白酒的“色、香、味、格”等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协调与平衡。所以,酒体设计决定着酒的口味,也决定酒的品质,肩负着稳定产品质量的重担。
1997年,叶力进入酒鬼酒公司,成为包装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凭借不畏重压、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她竞聘上岗,先后在质检员、包装车间主任、质检中心主任等岗位上工作。但不管在哪一个岗位,她都率先垂范,高度负责,严格把控每一道程序。
以前,酒鬼酒采用人工包装,效率低。随着产量增加,包装车间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公司引进了第一条自动包装设备。前期由于调试机器、人员操作不熟练等原因,效率提高并不明显。叶力临危受命,接过了新车间主任的重担。“新车间在五楼,车间里气温高,有一台热收缩包装机过热的时候会着火,一着火我就提着灭火器冲上去。”现在,提起那段白天灌装,晚上修机器,还要时刻提醒员工做好防暑工作的经历,叶力显得风轻云淡,但个中的艰辛由此可见一斑。
2006年酒鬼酒公司改制,对工作高度热情、严谨细致的叶力,拜设计酒鬼酒内参的知名白酒专家吴晓萍为师,进入白酒品评与勾兑领域。
全新的领域,全新的挑战。叶力开始了系统性的学习:从酒杯认识到酒杯摆放;从端杯到一看二闻三品尝;从基本味觉训练到尝评酒、组合酒。叶力说,品酒没有速成法,要想掌握品酒技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杯一杯的品尝,在反复的训练中总结经验。为了抓住酒体之间细微的区别,叶力常常在下班后品酒,尝得似醉似醒。在日复一日的魔鬼式训练中,她终于将各种白酒的品种、香型、度数、优缺点等烂熟于心,成为行走的“白酒百科全书”。
对酒体设计师而言,品酒只是基础,如何用不同的基酒,根据市场的需要,调配出受大众欢迎的酒,才是工作的重心。往往为了勾调出一款满意的产品,叶力和同事要做上百次实验。设计庆祝香港回归系列定制酒时,叶力与同事不知道勾废了多少酒,换了多少酒,无数次从头再来,最后设计出来的酒在新品发布会还没开完就卖光了。
产品热销,叶力却开始思索更深刻的问题。原来,她通过对白酒品评学习与沉淀,发现能感知,却无法描述,也不能判定优劣。这些是白酒尝评中常见的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她一方面溯本求源,去制曲车间看大小曲生产全过程,去生产车间看粮食如何清蒸清烧,闻粮香、糟香和窖香,熟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另一方面,主导建设高标准白酒检验室,将感官鉴评和理化检验相结合,对白酒的质量进行检验、严格把控。在她和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设计出了酒鬼酒红坛系列、紫檀系列等,深受大众喜爱。
“作为酒体设计师,酒量到底多大?”自从从事酒体设计工作后,叶力时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事实上,为了保持感官敏锐度,叶力的日常生活非常“寡淡”:不仅要保持饮食清淡,情绪稳定,生活规律,梳妆打扮上也不能过于复杂,品酒的前两天更要保持素颜,以此保障酒品的感官质量。
耐得住寂寞、下得了苦功,叶力有一种潜心于事的定力,一种坚守品质的匠心。对于未来,叶力说,她和她的团队将加大研发力度,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力争设计出更多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