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因朋友多次推荐,我终与《贫穷的本质》这本书见面。
贫穷,一个宏大而具体的命题。宏大,是因为世界上很多地方面临着贫困饥饿问题;具体,是因为贫穷有可能就发生身边,甚至在自己的家庭,真实可感。
我出身贫寒,但对贫穷的认识停留在感性层面上,觉得没有钱、吃不饱就是贫穷。因此,我读《贫穷的本质》,是有一点“私心”的,渴望认识什么是贫穷,从而改变家庭窘境。
阅读中,我的思想沿着作者的文字脉络,开启了对贫穷更深的思索,也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致贫原因有了认知。
《贫穷的本质》是财经类读物,但是它是写实性的,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经济学理论。作者通过在世界各地长时间走访调研,挖掘出一个个典型案例和故事,并从营养健康、教育文化、心理学、生育政策等方面,对贫穷的根源进行了剖析。
“如果人们更富有,他们就可以购买更多食物。一旦人体的新陈代谢需求得到满足,所有额外的食物就可以用来增强力量,人的生产效率就会提高,从而生产出更多东西,满足维持生命以外的其他需求。”书中的这句话揭示了营养摄取与财富创造的关系,非常直接,却无可辩驳。因此,一个贫穷的地方,除了要改变当地人的观念和思想,营养健康方面也要发力。这就能很好地理解关于营养餐的公益助学项目,其让贫困孩子改善伙食,健康成长。
作者在书中对穷困中的人性描述很透骨。说其对待生命健康的态度是这样的:“贫穷的家长可能完全相信接种的好处——但这些好处只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实现,而费用却需要今天来支付。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等待明天是合情合理的。遗憾的是,当明天成为今天,相同的逻辑便会重现。”正是因为这种复杂而矛盾的人性特点和认知局限,使得传染病毒在世界贫困地区的穷人当中传播肆虐。
透过《贫穷的本质》这本书,我了解了穷人的生活现状和心理状态,但是依然不知道如何去致富。有句话,叫“贫穷限制一个人的想象”。因为物质上不够富有,每天想的事情很具体很现实,基本上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内心的精神世界很难有延展空间。
细细对照,书中讲述的贫穷问题在中国也曾存在,如今经过一场长久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中国已脱贫,并逐步走向富强。
脱贫之后,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丰富,不少家庭选择节假日旅行。更重要的是,观念和思维在时代发展中也发生根本性变化,钱袋子慢慢鼓起来的村民开始购买社保,为未来的自己做打算。
读罢,我在想:贫穷的本质是什么?作者在书中没有给出十分明确的答案,却在如何摆脱贫穷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