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1年04月20日

被“烟火气”熏染的文学

—— 读李晓《陪你在除夕》等散文作品

彭介勇

李晓是笔者较为关注的散文作家之一。2020年12月以来,他有6篇作品见诸《团结报》,其中有《用力记住你》《烟火漫卷2020》《陪你在除夕》等。李晓的散文平实厚重,隽永深沉,具有显明的个人风格色彩。尤其是他散文里透出的浓郁人间“烟火气”,能够强烈地撞击阅读者情怀,从而引发对普通人生存需求的深层思考。

所谓“烟火气”,是比喻的说法。说的是以普通的人和事为关注对象,以普通人的生存现状、情感欲望、精神需要和价值追求为思考取向的一种创作形态。它与反映大人物和大事件的文章自然风格不同,似乎更加接地气。

李晓在散文《烟火漫卷2020》里写道:“在城市弥漫的袅袅烟火气里,汇聚升腾成最家常的味道。”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形象地诠释了“烟火气”写作风格的内涵。

李晓散文多以普通人物为叙写对象。这些人物往往是作者身边的,或朋友,或同事,或亲人,甚至自己的贫困帮扶户,身份、地位都极其普通,是真正意义上的普通人。作家将目光投向他们,关注他们的日常和需求,这既是责任担当,也是人文情怀和平民意识的自我呈现。作者把他们喜怒哀乐的情绪和精神需求表现得自然从容,真切可感,且散发着浓浓的“烟火气”,让人读来似乎有一种“烟熏火燎”的触动感。《陪你在除夕》里的老项是作者“我”的朋友,老家在东北松花江边,20年前客居来此。尽管作者没有告诉读者其他更多有效信息,但无疑他是一个普通的人物。《烟火漫卷2020》里,作者写到了一个“在老街经营泡菜生意的项大哥”,笔者不知道老项和项大哥是不是同一个人。如果是同一个人,那么老项的普通人身份和地位便得到坐实和明确。《烟火漫卷2020》里的王大桐是“我”的贫困帮扶户;《用力记住你》的小娟是“来自我老家的发小”。这些散文里的每一个人物,莫不如此普通。

普通人过的自然是普通人的日子,做着普通人的事情,流淌着普通人的情感和血液。虽然普通,却并不缺乏力量。这是李晓把握得较好的一面。《陪你在除夕》里的老项是最有“原乡情结”的一个,即使客居于异乡已经20多年,“但原乡人的血液,在除夕这天又开始沸腾”。除夕,作者陪老项去车站和车站外的小酒馆,“喝至微醺”,感受“人流中的年味”和每个人身体里发出的“回家过年”的“电波”。故乡是普通人的精神家园,也可能成为普通人心灵上的痛。老项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强烈的共鸣将在普通人心里回旋。同一作品里的藏书人老杜先生,被“我视为知己”,“平时往来却显得十分清淡”,不过,他“见我送来的卤鸭,很是感动,拱手致谢”。“我”送的卤鸭是平常之物,老杜是平常之人,然而却因为适逢年节,任是平常也动人!《烟火漫卷2020》里的王大桐“秋深时节给我抱来自家种的瓜”。读到这里很多人会会心地一笑:还有比“瓜”更普通的么?然而,“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何况,这么一个普通人送的是用自己心血浇灌长大的礼物呢?作者笔下的这些普通人物的生活日常与生存细节、欲望需求与行为思想无不平凡而普通,冒着值得珍惜的人间“烟火气”,熏染着读者的心灵。

李晓对自己笔下的普通人物是那样的亲切和熟悉,因此,总能关注到他们最隐秘的心思和渴望,与他们同忧同乐,同悲同歌,进行着共同的情感体验。《烟火漫卷2020》里的守楼值班人老秦,作者知道“半夜他在炉火旁打瞌睡,一条毛毯盖在肩头,那是他89岁的老母亲,蹒跚着下楼来为儿子披在身上保暖的”,包含了多少亲情和关爱,让作者也产生了“真想扑上前去拥抱他一下”的冲动;《用力记住你》里的那些老年痴呆症患者,作者知道他们需要爱护和陪伴,作者写下了“亲人之间的爱,在时间的最深处,在暗夜的河流里,我们依然能够听见它流动的声音”这个最动人的句子。《陪你在除夕》里藏书人杜先生应该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作者不仅捕捉到了除夕“他正凑近书橱下的案前,卷起嘴唇轻轻吹动从旧书里落到案上的尘灰”的生动细节,听到了“他为我重拾起民国年代的国文教本”“抑扬顿挫地”“诵读《初春的风》”,而且还能走进他“在书上的阅读,是寻找他精神光源的好去处”的故事内心和精神境界。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关爱和感受是全方位的,深入骨髓的。李晓笔下的人物虽然普通,却个个可亲可敬。《用力记住你》里的小娟对父亲“人死了到底有没有灵魂”的天问,先是“有些蒙”并作出了否定,然而看到父亲的失望后翻转了先前的答案:“这件事我也不确定,不过一个外国人说过,人死了是有灵魂的,重量是52克。”这样的翻转答案出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之口,尤其可敬可佩!《陪你在除夕》里的旧城老街居民小组长樊大哥,一面豁达地挨家挨户叮嘱“好好过年,好好过年啊”,一面柔情地“通过视频连线”把过年饭菜香飘到未能回家远在“天津城儿子的心窝窝里去”。人情人性尽在其中。《烟火漫卷2020》里的贫困户王大桐送的礼:“一个滚圆的大冬瓜上扑满了一层白霜,这是王大铜在秋深时节给我抱来自家种的瓜,一层白霜看花了眼,恍惚间以为是这个大冬瓜弥勒佛一般眉开眼笑的表情。”这个“大冬瓜”里有王大桐的厚意,有作者的欢喜,也有与脱贫致富政策相跳动的脉搏与愉悦。

李晓的散文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而是平行平等的几个,几乎没有主次地共同表现着主题。对此,笔者的理解是,巨人往往“独立”,“神仙”往往“独行”,而普通人则往往“成群结队”。因此,一篇文章里同时出现众多人物,反映了作者关注对象的大众性、普通性、群体性,也体现了作者对“烟火气”风格的自觉选择和表达。《陪你在除夕》《烟火漫卷2020》《用力记住你》无一例外地如此。为此,笔者推论,李晓应该有意识地在践行着“烟火气”艺术主张。

“烟火气”风格更看重感性表达,情感表现和形象展示是其写作的主要元素,因而李晓散文作品的理性成分似乎较为轻微。对于这一点,只要看看李晓的散文标题就大致可以信服。《陪你在除夕》《用力记住你》的标题就是这样的感性,饱含丰赡的情感和形象。《陪你在除夕》表现的主题是普通人的除夕期盼和普通人对普通人的除夕关怀。标题中第二人称“你”是那样的亲切,一下子拉近了作者和读者、关怀者和被关怀者之间的距离。“陪”更是一个情态性强烈的词,感情趋向明显而深沉。除夕既是跨年夜,更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团圆的人有人陪,漂流在外的人渴望有人陪。李晓正是准确解读了这一人情密码,一个“陪”字温暖了多少人的眼睛,软化了多少人的心灵。乍看《烟火漫卷2020》,标题似乎有些仙气和诗化。实际上,它是一个“烟火气”十足的标题。“烟火”,原本就是典型的人间意象。看到烟火就让我们想到从旧式瓦屋缝隙里飘出的缕缕炊烟,那里面有母亲的期望和老家的味道。我们用“不食人间烟火”批评那些远离尘世的人,就是这个意思。“漫卷”是“翻卷”的意思,它不过在进一步强化烟火的浓烈和盛大,浓郁标题的人间情怀。

李晓散文重叙述,少议论和直接抒情,语言平实质朴,感性十足。似乎非如此不足以表现“烟火气”,真正做到了平实里有意蕴、质朴里有色彩,有一种流动的情感张力。“老牟回头,望见父亲蓝幽幽的眼,似有一层雾阻隔着。他拉住父亲的手用哄劝的口气说:‘爸,听话啊,我常来看你的。’……‘爸,我真是你儿子……’老牟一下哭出了声,肩膀抖动着,像风中的树。”这是《用力记住你》里的一段话。作者是一个旁观者,也是一个感同身受者。“拉着”“用哄劝的口气”,完全是叙述语调。然而,这是叙述一个成年的老牟面对自己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老牟的内心煎熬和痛楚。而 “哭出了声”和“肩膀抖动”则是情不自禁地最后爆发。读到这里,让读者感到疑惑的是:这还是那个生意场上的老牟吗?他完全是一个天性昭然的赤子呀!“有一次帮杜先生搬家,看到他摩挲着那些粉尘簌簌而落的发黄书籍,一本一本放进书袋里,如小心翼翼搀扶起老亲人离家的虔诚庄重模样。”《陪你在除夕》里的这些叙述又是何等的细致和冷静!然而,“摩挲”“一本一本”“搀扶”等叙述不正是在再现一个藏书人的精细和深情吗?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遗憾的是笔者对李晓先生的了解少之又少。根据他发表的《乡人与牛》《腊月寄飞鸿》《年味》及其他文章,笔者大致推想:他应该出生于农村,与农村有某种割不断的情缘。所以,他才会对普通人物产生那么刻骨铭心的情愫,并把这种情愫写进自己的散文作品里,以唤起更多的人对这个群体强有力的关注和热爱。

--> 2021-04-20 —— 读李晓《陪你在除夕》等散文作品 1 1 团结报 c69334.html 1 被“烟火气”熏染的文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