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剑平
朋友相约,二月初九那天,去他老家莲蓬“过社”。热情好客的莲蓬人,有这样的习俗,“过社”的这一天,谁家的人客多,人气旺,主人家就最有面子。
山里的早春带着浓浓的凉意,在村委会平坝上,已经摆好了许多的火炉子,远方来的客人,围着火炉子品着茶、聊着天……
而我热衷的是“社饭”制作的原材料以及制作的过程,车刚停稳,就融入了左边的“社饭”制作现场。
通过观察询问,了解到蒿子、大米是制作“社饭”最基本的原材料。蒿子分为水蒿、白蒿和苦蒿子几类,做“社饭”时,都习惯清香型的水蒿子。
之前,把水蒿子洗净后搓揉,直到把里面的苦水挤压出来,所掺杂的糯米,先天晚上用水泡好。
“过社”的那天早上,在灶锅的开水里,把米煮一下,滤干水后把先天泡过的糯米,弄好的蒿子、大蒜、青菜都拌进来,添上胡椒、花椒佐料。然后,上“甑子”(蒸饭用的木桶子)。
坪场西头的食堂里,厨师们正忙得不亦乐乎。为了“过社”,莲蓬的张氏人,杀了一头猪,宰了几头羊,买了牛肉、牛肚……
在大山里也跑了些地方,这样浓重的置办“过社”节,我见到的还是头一次。
离开了坪场,与当地老人闲聊的时候,知晓“莲蓬”地名全称是“莲蓬港”的同时,也了解到这里张姓人“过社”的原由。
当年,张氏祖先有三个儿子,老大跟随土司王彭翼南抗倭,不幸身亡,老人不愿意儿子魂落他乡,请人把儿子接了回来(这就是湘西传说中的赶尸),入土为安的第二天,恰是“社节”,老人早早地就弄好了“社饭”,随后,把兄弟俩送到了抗倭的前线。
抗倭胜利后,立了战功的兄弟俩得到了土司王的册封和奖赏,老二驻守的莲蓬不仅是土司王的大后方,还是粮食物品的聚散地,这条河流直通司城河,当年热闹的莲蓬港河码头,就是如今莲蓬村地名的由来。
从永顺的老司城到龙山县城,沿途有许多奇特的地名,比如:捞车河、洗车河、首车、马蹄寨……这每个地名的由来,都有许多传奇的故事的。
老三被册封到马蹄寨(现在龙山县管辖的地方),负责土司王战马马掌的打造。
平时,都是各忙各的,到了社日这一天,兄弟俩就会聚到莲蓬港。几百年过去了,为了祭祀祖先,龙山马蹄寨与永顺莲蓬这两地的张姓人,就一直保持着“过社”的习俗。
溜达了一圈回到村委会的坪坝,发现又来了很多的客人。据朋友良奎介绍:现在条件好了,大家手边都有了余钱剩米,“过社”由传统习俗,已经上升到了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为了让其得到发扬与更好地传承,莲蓬村的张氏族人,每年都会举办浓重的“过社”活动。
下午两点过八分,村委会的门口响起阵阵的鞭炮声。这鞭炮声在为“过社”的喜庆增添气氛的同时,还告诉周围其他姓氏的人,社饭弄熟的音讯。
围着火炉子,火锅里的羊肉煮得咕咕噜噜地响,鸡肉、牛肉……看这架势,比过年还要热闹。
端起“社饭”闻了闻,醉人的香味扑鼻而来,试了一小口,慢慢儿地咀嚼,闭上眼,品尝着“社饭”的味道……
朋友良奎端起碗米酒告诉大家:“社饭”吃热的味道好,冷了之后炒着吃,加点儿水酸菜,味道又是一绝。
夕阳的余晖铺满了坪场,随着客人们的散去,坪坝又空荡了起来,几个小朋友牵着一根长长的橡皮筋,他们边跳边叨念着:听党话,跟党走,脱贫致富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