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介勇
当了解到翟非先生是毕业于历史系的高材生之后,笔者每每读到他的散文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历史遇上翟非一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吧。因为,翟非的散文似乎总在自觉地追求着一种历史的真实和文化的厚重。翟非刊发于5月21日《团结报》“兄弟河”上的文化散文《楚贡苞茅》,给笔者的这种感觉显得尤为强烈。
《楚贡苞茅》再一次昭示了翟非援引历史典章故实眼光独到、丰赡翔实,以及信手拈来又引证有自的一贯特点。为了上溯“楚贡芭茅”的历史存在和湘西这块土地的神奇,作者不仅叙述了《左传》齐国借“苞茅不入”而征伐楚国、宋真宗封禅泰山等相关史料,而且列举了包括《尚书·禹贡》《礼记·郊特牲》在内的十余部古代典籍,同时还较详细地叙述了自己“沿着辰水,在麻阳、辰溪、泸溪一带不知踏访了多少回”实地考察的过程和所获得的实证。证据当前,读者领略到的是真实的历史里的厚重文化。更难能可贵的是,翟非虽然始终穿行于历史的典籍和时空的隧道里,却又没有掉书袋的嫌疑,并不故作高深,而有的只是历史人对历史的理性和严谨,这无疑是深得文化散文的精髓和真谛的。就说对苞茅产地的考述吧,作者在指出“方今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懂得苞茅只生楚地……但楚地究竟何处滋生苞茅恐怕还是鲜为人知”的事实后,又列举了关于苞茅“生于湖南沅江,有的说苞茅盛产于荆山山麓南漳、保康、谷城一带,也有史称苞茅原产于湘西麻阳的苞茅山”史书上的种种说法,最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我倒觉得历史对湘西出苞茅的记忆更具连续性,更有故事性,更耐人寻味。”理性而严谨地彰显着史学考证的清晰路径。“猜想”有了,证据呢?翟非列出《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史记正义》《溪蛮丛笑》《辰州府志》《麻阳县志》等六部史书为证,可谓言之凿凿,不容置辩。其中,《溪蛮丛笑》的“三脊茅,麻阳苞茅山茅,生三脊。孟康曰‘灵茅’,杨雄曰‘璚茅’,皆三脊也。齐桓公责楚‘苞茅不入’者即此”的描述直接关联上了齐桓公责楚“苞茅不入”,几乎可以认定用于祭祀缩酒的苞茅就产于湘西麻阳了。但是,翟非并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他要亲自跋山涉水,实地探访,以求“目见耳闻”,且硬是“在距麻阳县城30多公里的辰水边大溪桥村” 找到了一座“盆景山”——“景盆山应该就是史载凿凿的苞茅山了”。把书证和实地考证结合起来,翟非实现了对历史真实性和文化厚重性的双重超越。
翟非知道,他并不只在考证某种历史,而是在撰写文化散文,他需要体现“文以载史、史以文传”的写作元素和文学取向。笔者案头有一本翟非编著的《湘西土司稽古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世愉先生在其书序里肯定地说:“翟非先生……工作之余酷爱写作。2017年出版的散文集《山水湘西》可以显示出他的文学功底。”李世愉先生的评价笔者是赞同的。换言之,历史一经遇上了具有“文学功底”的翟非,又会怎么样呢?笔者的结论是:历史将会插上文学的翅膀,让读者在浓浓的文学氛围里愉快地完成阅读,进而提升其作品的传播功能和社会意义。
《楚贡苞茅》的叙事结构是足以触动阅读者的心理期待而引人入胜的。“公然只为一种茅草,一场战争说打就打了起来……”开头的句子吊起了阅读者的胃口:为茅草而打仗?“很离奇,难以置信。”可以肯定地说,它所激起的阅读期待能与著名的“铁钉效应”和“蝴蝶效应”相提并论。接下来作者把“茅草和战争”的故事娓娓陈述,让读者不得不产生对具有如此强大能量的“茅草”一探究竟的阅读愿景。终于,作者和盘托出了:“苞茅可不是一种普通的茅草……是古代王室贵族祭祀滤酒极为难得的异草。”而耐人寻味的是,读者又可能对并不“普通的茅草”——“苞茅”情不自禁地有了新期待。而且,作者在引证史料的同时仍不忘强化读者的阅读预期:“苞茅很早就是楚地极具地方特色且经久不衰的专贡,甚至曾经出现过‘一草难求’的奇闻逸事。”宋真宗“泰山封禅”“一草难求”的故事将这种阅读期待推向了制高点。行文至此,作者即使再援引枯燥的史料,性急的读者也会不厌其烦地看下去的,何况作者引证史料之后又来了一段自我探索的故事叙述呢?读者就在这样跌宕起伏的心理期待和满足的过程循环中完成了对《楚贡苞茅》的文本阅读与欣赏。
笔者之所以这样不避啰唆地叙述其行文结构,无非是想告诉读者作为文化散文的《楚贡苞茅》其旨归并不在于刻板地介绍一段历史,而是要让读者体验、感受这段历史,从而激起对苞茅原生地——湘西的浓厚兴趣与情感。这当然是湘西作家的责任之一。“苞茅”的最后指向地是神秘的湘西,大约这是湘西作家翟非先生深感自豪并急切需要告诉所有湘西人和关心、热爱湘西的朋友的。而如此的立意和灼见大概才是《楚贡苞茅》最文学的地方以及文学性的最后结点吧。
其实,作者翟非非常清楚,他就是要借考证苞茅及其原产地而绍介湘西,揭示湘西的神秘以及它在楚文化甚至中华文明中的价值、地位和意义。在《楚贡苞茅》的结尾翟非明明白白写道:“现今的苞茅山上确实再也看不见苞茅了……但我以为此山有无苞茅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面前的苞茅山是真切的,苞茅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进程中的湘西文化和楚文化的相互濡融以及楚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都是明晰且深远的,我们应该从中懂得一些渊源和获得一些启示。”为了突出这一意图,文本还采用了由古到今、由大到小的时空大跨度:以时间看,文本从古代的齐楚战争开始,到现今自己的实地考察结束;从空间看,文本从辽远的楚地放眼,到湘西麻阳的宝茅庵落地,时间的逐渐趋近和空间的逐步缩小然后直抵湘西心脏,最终完成了对神秘湘西的大揭底,不容你不对湘西刮目相看!
翟非先生是湘西人,也是深爱着湘西的作家。在繁忙的行政之余以文学之笔传湘西历史文化的古老而神秘,笔者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为之感动而生敬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