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1年06月01日

文学十日谈

作者:叶梦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9月

石 健

2018年10月18日

写作有抗击生命一次性法则的力量

人是根本不可能与时间抗衡的。但当我在毛泽东文学院遇见了一个名叫叶梦的老太太后,我的想法变了。

老太太在讲台上确定地说:“写作有抗击生命一次性法则的力量。”认为文字可以抵抗残酷时间的老太太叶梦,今年68岁了,不用毛院师生去接,是自个儿开车来的。她满头华发,但仍然调皮,率真,眼睛闪烁着儿童的灵光。她捂嘴一笑的样子,像极了邻家小姑娘。

当天的课堂上,叶老太结合自身的创作讲授了《跨界、灵感和契机》的课题,满堂金句,气场十足,不仅没有自吹之嫌,还不时逗惹来唏嘘欢笑和阵阵掌声。

以这样的方式讲课,把握不准,是很容易令人反感的,但叶老太本着儿童的真性情和真烂漫讲述自己的创作心路和创作成就,令聆听者感受到她为人的真实和作品的真诚,所以,赢得了共鸣。

为人如此,作文也应如此。这是永远十八岁的叶梦老师给我的启示。

有思想家说哲学和孩子是人类孤独的拯救者,聆听叶老师的讲授后,我觉得人是可以自救的,比如永葆童心,或是以文学阻断尘世的污染。

我特地把她那些直抵心底的句子抄录下来并整理妥当,以供回家后好好咀嚼回味。关于自己从事写作的原因,她说:“我为什么写作?因为小时候我很胆小、怕见生人,而躲在家里写作让我很舒服。”

作为一个热爱写作的女性,她说:“创作可以使个体生命延续并得到安慰;即使我所有作品仅有一个小章或片断流传下去,我也十分高兴。”

她是这样看待优秀作品标准的:“文贵在气,文学作品要有气质、气势、气韵,要有精神品格和生命面貌。”

她承认自己并没有多少写作天赋:“我的写作全靠灵感,是一个很笨的写作者。”

她对于乡土题材写作有很多话说:“主观抒情类的散文空间很大,自由度很高,但我进行尝试后,还是选择了退出,然后进入到乡土题材的写作中;乡音是我构建梦里家乡的必要因素;乡土题材创作是有风险的,当下同质性问题就较为突出;我认为‘乡土’只是文章的由头、借口和外壳,这一题材应该具有精神层面的观照和探讨;乡土散文如果都只是停留在客观描述的层面,那怎么玩得下去!”

俏皮的老太此话一出,全场学员大笑,然后送出热烈的掌声。

对文学报刊限制散文长度以及散文创作深陷窠臼的现状,叶梦老师说:“散文体量不是我考虑的问题。”“我提倡对散文写作要保持距离,要远离散文所有既有的模式,要保持自觉清醒,既要追求散文表达和思想的独特性,又要追求自然天成。散文的最高境界在于天成。”

我很欣喜,她的观点处处切中我的想法;我很惊讶,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太,种种创作观点竟都先行于周围很多创作者。可见,这个老太非同一般,肯定是保持阅读习惯、善于独立思考的老太。

没待我多想,叶老太的“梗”接连而至,又惹得满堂笑声掌声。

谈到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她说:“谁说我散文写得美,就跟扯了我的心一样,很没面子。”

讲到10点40分时,她自顾自地说道:“我实在需要喝一口水了。”说罢,拿起水杯接连喝下几大口。老师身体并不好,但已经全神贯注地讲了两个小时。

叶老太是幽默的,但又是严肃认真的。

对于作家修养,她说:“文学、绘画、音乐……所有艺术门类都是相关联的。触类旁通,所以作家应该多学习多观照文学以外的艺术。文学创作的超越来自广泛的涵养。”

不管世人眼光,她说:“余秀华的诗,我很喜欢。”

针对读者好评,她说:“新时期的读者很包容,感谢他们。”

言及童年写作,她说:“人到古稀,很多记忆都开始清零,但童年仍旧清晰。回忆童年就像穿越时光隧道,回到童年就像回到生命的起点,不论多么年老,我仍然拥有开启这个隧道的密码。如果一个人写不好童年、回忆不起童年,那就真是要挂了。”

又一阵热烈的掌声笑声响起。

叶老太深爱写作,也热爱摄影,在数码时代初临时,曾把两台照相机都拍残疾了,但她坦陈:“后来觉得这实在需要财力和精力,我年老体衰了,我不玩了,让你们去玩!”

大家再次为俏皮的老太鼓掌。可她岂止是俏皮,简直就像个任性的孩子。

她超自信:“我觉得我这个人本身就是艺术品,我的艺术眼光很毒辣,对此,我很有自信。”

她超坦白:“我看有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写得不怎么样,所以,诺贝尔文学奖可能也就那么一回事。再看国内的一些文学期刊,写得不好的也发头条,还到处拿奖,所以,作家对于奖项,一定要看淡放下,潜心创作,用作品说话。”

她超洒脱:“我不关心所谓励志文学。在我看来,励志文学其实就是关系学和成功学,不叫文学。管他的呢!”

她超潮流:“网络文学不是非主流,已经成为当下文学主流了。网络文学诞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家。”

课堂尾声,她深情地说:“流年似水,我已至暮年,但我还是要努力向好作家的目标靠拢。今天感受到了年轻人的气息,回去,我想自己会变得更年轻一些了。谢谢大家。”

叶梦老师的讲授金句连连,掌声不断,笑声时起,我们也深受感染与启迪。这位老者的活力是语言的活力、文学的活力,更是阅读、思考与智慧的活力。现在我可以肯定,在与生命一次性法则的抗击中,叶梦老师的确以写作为利器取得了完美的胜利。

2018年10月19日

一切都依仗文字而活着

终于明白,历史,不是光鲜的锦缎,而是一堵时光斑驳的老墙。

如今,长安的宫城、皇城、外廓城,只剩零落的印记,只剩陈砖旧瓦,青苔隐隐。西安城外,四千五百多处古陵墓,七十多处帝王荒冢,见证了天地的恒昌。

一切都依仗文字而活着。一切在文化的幽谷里才能不枯不谢。

长安,最终也还是唐诗筑成的长安。

——方雪梅·《长安啊,长安》

特别钟爱这样带着忧思、具有沉重感的文字。

这是一位女子的文字。这位女子亦是一位报纸副刊编辑。

过来,常在报刊和网络看到这位老师的文章,又常听九妹说起她种种的好,于是,我有了见她一面的冲动。

老师的文章是我喜欢的,氤氲着古典精致之美,且弥漫着历史的沉重和生命的伤痛;有小女子的婉约、细腻、多情,更兼有男子的厚重、沧桑和豪气。

下午4时,我拜托班长光宇联络、素琼陪伴,见到了心中的女神——《湖南工人报》副刊编辑方雪梅老师。

不为发稿,只为见面。

意料之外,一见如故。

谈天说地中,我竟冒昧放肆地叮嘱心中女神:“一定要继续给喜欢您的读者奉献作品。”

虽然报纸副刊编辑主业在产出文学版面,但此一作品与彼一作品是不同的。前者终其一生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为文学当保姆,而后者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字。

尤其是像雪梅老师这样具有文学禀赋的女子,如果为副刊编辑工作、为文学爱好者耗尽半生时光与精力,相惜之人必会感到遗憾和心痛。

我看过雪梅老师编辑的副刊版面,有浓浓的人文关怀味道,从标题至内容、从图片到版式,十分考究。她告诉我们,自己最近去到湘西浦市采风,回来后写了一篇文章,原标题是《老地方》。排版后,发现三字标题过短,不美观,于是又将标题改成了《老镇的逝水繁花》。

对细节的种种精致考究,呈现近乎苛刻的完美追求和专业精神,非真正的艺术家不能做到。

听雪梅老师讲自己的编辑生涯,我看到了她的文字洁癖和精神追求。她还鼓励我们多写多读,并向她投稿。与雪梅老师相见时发生的种种微小细节,让我体悟到她的悲悯之心。她的慈悲体现在文字中,也渗透进了骨血里。她的悲悯,是真正的大悲悯。

她是舒适贴心的人,于是我把一些经历和心事毫不设防地讲给她听,她亦是这样对我——一个陌生且冒昧的人。

这样的女子,不把人生大半光阴用于文学的创作和艺术的游走,是可惜了的(尽管这并不影响雪梅老师成为散文大家并出版有数本散文集)。

我再三邀约雪梅老师来湘西采风。我是真切地想带她去湘西的旮旮旯旯走走看看。这样的女子,是属于天地自然的。

一行人分别时,已是万家灯火。雪梅老师贴心地送我们至小区门口,反复地感谢我们专程来看她……直至的士到来,我们上车,她才离开。

“掩卷之后,怆然悬想:一个柔弱的女子,九百年后,灵魂还留在宋词最让人心颤的地方,这是怎样清澈的存在?”是以雪梅老师《独自唱酬》中的一句作结。

(未完待续)

--> 2021-06-01 1 1 团结报 c71333.html 1 文学十日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