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名猛 特约记者 吴东林 通讯员 谢深洪
仲夏时节,黎明时分,晨雾中的凤凰古城尚未完全苏醒,沱江两岸却已人潮涌动。
沱江晨雾和古城夜景一样,是凤凰古城最美的景色之一。来自江苏南通的霍女士不顾前一晚的舟车劳顿,一大早就拉着两个睡眼惺忪的朋友来到江边取景拍照。
“昨晚特意从张家界赶过来看久负盛名的古城夜景,今天一定要拍沱江晨雾,好不容易来凤凰一趟,尽量不留遗憾,一会儿吃完饭,我们就去‘爱在竹山’景区了。”霍女士一边哈哈大笑,一边不停地让朋友给自己拍照。
自2001年发展文化旅游以来,经过二十年建设和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凤凰主导产业,凤凰也从一个边区小镇成长为湘西旅游龙头、湖南旅游名片、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并逐渐形成了文物、文化娱乐及文化演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2019年凤凰县接待游客2010.93万人次,旅游收入200.01亿元。2020年,凤凰县文化旅游实现疫情下迅速复苏,共接待游客1776.21万人次,旅游收入173.25亿元。近年来,凤凰县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荣获中国首届“小镇美学榜样”第一名、“全国网民最喜欢的十大古村镇”“2020博鳌国际旅游奖年度精品目的地金奖”“2020中国旅游百强县”等殊荣。
“名人”,寻求精神慰藉
沱江河畔的听涛山,绿阴摇曳,鸟儿啾鸣。一群游客肃穆地站立在沈从文先生的墓前。来自陕西渭南的袁先生说:“凤凰是人杰地灵之地。作为沈从文先生的‘粉丝’,我多次来到凤凰游览。这次和几位文学爱好者朋友一起又来了,再次到凤凰来感受这里的浓郁的人文气息,了解一代文学大师是如何从湘西大山走出去的。”
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是促进凤凰文化旅游发展难得的资源。凤凰名人英才辈出,有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为代表的政治家,有沈从文为代表的作家,有黄永玉为代表的艺术家,有郑国鸿、田兴恕为代表的“筸军”人物。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中,凤凰县依托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挖掘潜力,开发了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陈宝箴博物馆、田兴恕故居、田氏宗祠、杨家祠堂、朝阳宫(陈家祠堂)、陈斗南宅院等景点,打造了“文化有活力、旅游有魅力”的凤凰。据统计,2020年,凤凰县接待的国内外游客中有九成以上游客到访过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宗祠、博物馆等景点。
基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凤凰县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开发、旅游活动、对外宣传推介、旅游线路安排中,注重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的注入,不断提升旅游品质。
“凤凰古城里的沱江、吊脚楼、厝巷、店铺等等,都充满着文艺的气息,感受到的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那座小城的样子。我想,不论是何种身份的人,在这里都能找到一处让他在精神上得到满足的角落,这也许就是凤凰的魅力所在吧。”来自福建仙游的吕女士在仔细游览了凤凰后,这么评价这座小城。
民俗,领略民族风情
从凤凰县城出发,50分钟车程就来到“爱在竹山”景区(竹山村)了。青石板铺就的小路闪着油光在村子里纵横交错,身着苗族服饰的苗家阿妹步履匆匆行走在古色古香的村落,一座座石头堆砌的苗族民居错落有致地“躺在”半山坡,80多岁的苗家老奶奶仍耳聪目明,娴熟地织着花边……绵绵细雨浸润着浓郁的乡愁,弥漫在凤凰县竹山村的各个角落。
从上海来的游客陈先生正在这里拍摄打花边的老奶奶,他说:“早就听说竹山村了,这次他们组织我们60多人来这里采风,确实不虚此行,可以拍出很多大片哩。”
是土家、苗、汉各族群众聚居的县,这里民族风情浓郁,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凤凰县坚持将民俗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之中,打造文化旅游节会品牌,让游客在凤凰体验感受苗族、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习俗。
目前,凤凰县已成功打造了“四月八”跳花节、苗族“三月三”、苗族“六月六”、“七月七”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节会活动,受到游客的普遍欢迎。此外,凤凰县还举办凤凰艺术年展、南方长城中韩围棋赛、中国凤凰苗族服饰银饰文化节、2017年湖南秋季乡村旅游节、中国凤凰国际摄影双年展等系列文化节会活动,全面提升凤凰知名度、美誉度。
凤凰县充分把握节会开展的有利时机,高质量地开展旅游推介、项目洽谈会,进行系列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把凤凰旅游准确定位为“文化旅游”,把旅游品牌定位为“神秘古城、天下凤凰”,高档次打造旅游品牌。实施了“文笔凤凰、画笔凤凰、镜屏凤凰、音乐凤凰、名人凤凰”系列宣传活动,还主办了“天下凤凰美”群星演唱会、 “谭盾大型音乐水上演奏晚会”“天下凤凰聚凤凰”“凤凰古城特种邮票首发式”“丽江·凤凰古城书画(摄影)联展”“中国·凤凰边城音乐节”等大型文旅促销活动,参加旅博会、旅交会等促销活动,全方位宣传推介“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为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凤凰县将建立苗族文化体验区、苗族银饰生产保护基地、苗族服饰和苗族刺绣基地,借助窗口平台优势把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传统民间习俗、苗族节庆、苗族风情等充分展现,形成文化旅游的优势。
古迹,感受历史沧桑
距离凤凰县城西南16公里的拉毫村营盘寨,是一处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处在南长城的重要节点上,曾是明清时期的屯兵营寨。世居于此的人们利用当地丰富的青石资源把这个石头苗寨武装起来,显得很是雄伟坚固。正午时分,几名头戴遮阳帽、身着防晒衣、脖子上挂着照相机、背着双肩大背包的“摄客”,满头大汗地爬着营盘寨里的石头阶梯,他们走走停停,不时地将相机举起,对准他们选好的景致,按下快门,响起“咔咔咔”的声音。
凤凰县的古遗迹、古建筑很多。尤为突出的是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包括了凤凰古城、中国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等,是中国南方目前具有特殊性遗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功能最齐全的明清时期军事遗存之一。目前,凤凰县以“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申报项目,入选最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古城是凤凰的魂。在凤凰古城,这里的明清建筑至今保留完好,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15处;有古遗址116处,特色民居120多栋,珍贵馆藏文物和各类珍稀化石1万多件,是西南地区现存文物古迹最多的县。凤凰县计划推进黄丝桥古城、舒家塘古城堡开发,今年内将启动“渭阳唐城”恢复及综合开发项目。
凤凰县在推进旅游产业开发工作中,充分发掘古城、古迹、古建筑的旅游价值,充分利用固态化历史遗迹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古城为核心区、以廖家桥—长潭岗国际休闲度假区为承接枢纽、以北线和西线为乡村游精品、以城市干道和快慢行系统为通道走廊的旅游全域化发展格局。同时,将散布全县的古村落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推进“神秘苗乡”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加大了黄毛坪、老家寨、早岗、雄龙、东就、黄丝桥、塘桥、勾良、老洞、竹山、拉毫、椿木坪、菖蒲塘13个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高标准打造麻冲乡竹山村、扭仁村成为州乡村旅游示范村,加强对老家寨村、早岗村、天龙峡村、拉毫村、老洞村、菖蒲塘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提质升级,积极创建省三、四、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加快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推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研学基地、汽车房车营地、康体养生等新业态产品。加快农业园区景区化,推出一批水果采摘园、花卉观赏园等农业创意产品。
展演,彰显持久魅力
火热六月,《凤凰样子》《边城》《爱在竹山》《翠翠的水上婚礼》等展演活动也是火热得很。近年来,凤凰县的文艺展演市场逐步兴起,展演活动五彩缤纷、特色各异。3月18日,大型室内实景互动演艺、民俗篝火狂欢体验秀《凤凰样子》在凤凰县“凤凰样子文化村”首演,两个多月来,平均上座率达95%。4月3日,为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根据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原创作品改编的大型实景剧《边城》在凤凰古城森林剧场复演,每晚来观看的游客络绎不绝。此外,“四月八”“六月六”、“探非之旅”非遗展演、苗家婚俗体验、“浪漫九月”苗族风情展示、中国·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暨中国·凤凰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等一系列演出节庆活动相继推出;同时,凤凰县坚持把“原生态”“本土化”“民族化”的特色文化推向市场,打造了《苗寨故事》《巫傩神歌》等民族文化体验产品。正唱响着“天下凤凰”旅游品牌。
为夯实旅游可持续发展基础,凤凰县将“非遗”项目通过展演形式,融入旅游产业当中,让一项项古老的艺术在旅游产业中得以不断挖掘发展,不断得到保护传承。凤凰县拥有四级“非遗”名录保护项目83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6个、州级17个、县级55个;列为四级“非遗”项目传承人121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3名、省级3名、州级25名、县级90名;成立各种非遗传习所10个、传习中心1个、传承基地3个。同时,凤凰县坚持推进文化商品与传统文化和技艺深度融合,打造形成了“凤凰银饰”“凤凰蜡染”“凤凰血粑鸭”“凤凰姜糖”等一批具有凤凰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体系。通过与旅游产业的融合,“非遗”项目展示和创意“非遗”旅游商品的销售,让游客朋友更深刻地了解了凤凰的地域文化,提升了景区文化内涵、品质,促进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旅游业当前正处于大众旅游、全域旅游和旅居时代。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凤凰县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高铁时代”,主动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接时代所需。通过不断发展完善旅游服务“五大体系”建设,实施“六大行动”,加速推进“十大旅游重点提质项目”,塑造全域旅游“凤凰样子”,在落实“三高四新”中做好“凤凰示范”。
本版图片由 凤凰县委宣传部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