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1年06月16日

粽子·龙舟·端午

柯 云

清明刚过,市面就已有粽子出售,于是买一些回家与家人品尝,觉得没有粽子的味道。怪不得人们都说,粽子是有时候的,不到端午,就吃不出那种香味来。

唐代澧州诗人李群玉诗曰:“粽子非是寻常物,端午食来满嘴香。”

端午又叫端阳,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其主食就是粽子。

粽子的包叶主要是箬叶,俗称粽叶或用苇叶,竹子的一种,叶宽且大,用它裹糯米做成多角形。因为箬叶要到立夏以后才开始换发新叶,三四月间包粽子均是老叶,当然就缺味了。端午前夕正是采摘箬叶佳期,新叶经水煮沸自然散发出一种特有的香气。

包粽子备料是很重要的,还在农历四月中旬,母亲就将棕树的嫩叶摘下几支,撕成细丝,吊在屋檐晾干。下旬,又到屋后高岩壁下采摘一篓新发的箬叶,阴在屋子内。再寻找一些骨尾草,同样放在阴凉处。当到农历五月初四这天,也就是端午节前夕,母亲正式忙开了,泡糯米、选红枣、泡绿豆,还泡了一些糯粟米,下午正式开始包粽。她将这些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把已经沥水的糯米、绿豆、粟米和洗净的红枣,分别用小桶装好,把洗过的棕叶丝套在木椅上,箬叶放在木盆里,然后像变戏法似地包了起来,将两匹箬叶叠好,卷成三角形握入左手虎叉中,再装上适量糯米(或加绿豆、粟米、红枣),最后封口成多角形。从棕叶丝中抽出一根,一头咬在口中,一头捆缠粽子。

据考证,中国最早的粽子是用竹筒装米煮的,叫筒粽。到了汉代才用叶子包裹。关于这一变化,还有一个传说。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建武年间,有个长沙人,名叫欧回,端午节前在汨罗江边散步,忽见一个头戴切云冠,腰系长剑,身佩香草的人,自然是三闾大夫。他对欧回说,你们为我祭祀很好,但每次祭品都被江中蛟龙鱼虾吃了。以后用楝叶包米,外面用五色丝线缠捆,做成尖角状,鱼、龙见了,以为是菱角便不敢吃了。欧回把这事告诉大家,从此便用楝叶或芦叶包出有棱有角的粽子了。

唐宋之际,粽子种类很多。据《岁时广记》所载,以其形状取名的便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九子粽等。

煮粽子也有学问,母亲说最好是用文火泉水让粽子在锅中慢慢焖熟。粽子煮熟,还只一半工程。尽管芳香四溢,撩人心脾,母亲没让我们急于去吃,任粽子在锅中熬过一整夜。直到初五这天清早,一家人才敞开肚皮吃上一顿久违的粽子。

吃罢粽子,母亲就和妻子又开始张罗端午“宴席”了。母亲还特地备上雄黄酒,她说一是饮了可防治疾病,二是在屋前后洒散可以防御害虫侵犯。

当我们一家人正准备开席时,余致迪、田波两位好友到访。酒席上两位诗友诗兴大发,首先是余致迪讲粽子习俗,他说,宋代诗人陆游曰:“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白面糍粽美,青青米果断。”乘酒兴各自又背诵出古代关于端午的佳联。就这样,你言我语,端午节充满诗情画意。

端午节的两件大事:吃粽子、看龙舟赛。饭毕,我们一同进城去看龙舟赛。

大家就端午龙舟赛又打开了话匣子。田波说,在吟咏端午诗中不少是颂伟大诗人屈原,正因为他忧国忧民,而又无力回天,一气之下在五月初五这天到汨罗投河了,人们为纪念他,端午这天用龙舟载上粽子投入河中让鱼类保护屈原。唐代诗人文秀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余致迪接曰,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诗云:“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宋代黄公绍诗云:“月明中,月明中,满湖春水望难穷。欲学楚歌歌不得,一场离恨两眉峰。”这时我接过话头说,清代诗人陈维松也有诗曰:“雪片崩涛飞彩帜,妙高台下龙舟戏。”

这时岳父忽然插嘴,五月初五,为纪念屈原而划舟,无可非议,但慈利岩泊渡却是五月十五日才过端午吃粽子划龙舟,又作何解释呢?我们一时无法回答。其实这不过是人们对伟人一种怀念罢了,也可以说是人们对灾祸的恐惧和痛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关于端午的由来,我又查出了一些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记载了,这天因为夏天正盛,太阳恶毒,称为“恶月恶日”,凡生于这天的孩子将会给家庭带来灾害,均被遗弃。秦汉之后,人们为了消除灾害,采用喝雄黄酒,插艾蒿菖蒲以便驱邪。到了隋唐时期,开始淡化,将恶日变成善日,用龙舟载粽子,抛入河中。不管传说也好,史料也罢,端午节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印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脚印。

--> 2021-06-16 1 1 团结报 c72099.html 1 粽子·龙舟·端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