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隆军
在我记忆的梦里,有一轮好大好大的金色月亮,这便是儿时的中秋之夜。
我的故乡是湘西的一个古老的小镇,这里的老辈人多半是手艺人和湘、川、黔三省边区土家苗汉杂居的小商小贩,民俗风情多且杂,但镇上的人都有注重过中秋的习俗。
过节的头天晚上,小后生、大姑娘、小媳妇就往一块儿凑,叽叽喳喳的商量着筹划一年难得的“八月十五送瓜儿”的喜剧。商量好后就立即分工,分头进行,哪几个负责侦察谁家瓜园冬瓜大,哪几个去查看新婚夫妇和不育夫妇是否在家,约定时间,大家碰头,各自汇报侦察的情况,权衡相比之下,选择全镇一家瓜园结有最大最肥的粉冬瓜做猎物。定好一家全镇最贤惠、最开明的新婚夫妇或不育夫妇为接纳“冬瓜儿”的福主。
中秋节这天晚上,当夜幕降临,一轮玉盘似的圆月徐徐升起的时候,小后生、大姑娘、小媳妇们没兴头去吃月饼、赏月亮,他们互相邀伴儿催促在河坝沙滩边集中,选一个精明能干、手脚麻利的小后生去采取行动——偷冬瓜。布置停当后,派上用场的小后生、大姑娘就向已侦察好的那家有大冬瓜的地点出发。而小媳妇则去准备红纸、剪刀、针线。
按照“老皇历”的传统习俗,八月十五这天晚上偷瓜不算偷,更不能把这天晚上偷瓜人视为小偷、强盗。至于后来主人发现冬瓜不见,是中秋晚偷了去也不会骂街,更不会追查。因为这天晚上丢冬瓜,如果丢瓜人声张出来,反而被镇上人视为小气鬼和有损阴德的角色。
偷瓜的小后生趁着月色,潜入事先侦察好的瓜园,轻手轻脚地将最肥最大的粉冬瓜摘下,递给二传手,得手后,大家又悄悄地来到河坝沙滩边,把冬瓜放睡在沙子上,由小媳妇们将她们亲手裁剪缝制的红纸小帽、小衣给冬瓜穿戴上,将冬瓜打扮成一个肥肥胖胖的冬瓜儿。打扮完毕,就选一个响嘴快舌、能说会道、生了孩子的小媳妇把冬瓜儿抱在怀里,名曰“送子娘娘”。“送子娘娘”走在前头,背后簇拥着这群小后生、大姑娘、小媳妇,他们吹着木叶、竹唢呐,敲打着碗碟、盆盖,一路吹吹打打,放着爆竹,向事先选好的“福主”走去,沿路又吸引了一串嬉戏打闹的小孩。这种热闹场面,如同接新媳妇。
“送子娘娘”带着队伍来到“福主”家时,首先讲了一番恭贺道喜的四言八句吉祥话,然后双手将冬瓜儿塞进女主人怀里,受到嬉戏的女主人不但不发气,反而要把冬瓜儿放在床上,然后笑嘻嘻地端出瓜子、花生、柚子、月饼等招待客人,男主人则给大家打座、装烟、倒茶。抽了香烟、吃了糖果后,调皮鬼们纷纷跳起傩舞,唱祝福、恭喜的山歌,将八月十五送瓜儿的闹剧推向高潮。
据老辈人说,这种风俗源于盘古开天地时候,傩公傩母两兄妹得到一粒瓜种,种于土下便见风长大,结了大瓜,兄妹剖瓜,放于水中,成了瓜船,兄妹乘坐瓜船逃脱齐天洪水灭顶之灾,最后将人种繁衍下来。这个美丽传说便演绎了我们小镇“八月十五送瓜儿”的风俗。
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