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望
在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山,总是那样重峦叠嶂;水,也总是那样潺潺流淌。伴着淙淙的水声,总会听到这山或那山传来令人慷慨激昂的咚咚的鼓声。鼓点激越,在苗寨中震响,在山谷间回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时时有鼓声,处处有鼓声。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最早的“鼓”是由黄帝发明的,但是把鼓舞艺术发展到新的高度的却是苗族。当年,涿鹿一战,苗族战败,被迫从中原地区向西边崇山峻岭迁徙,“从此永离家乡,此后抛弃故园”,“从那水边河边上来,从那海边湖边上来。女人接起布匹,男人扯那野藤。成群一路上来,结队一道上来……”(《苗族迁徙古歌》)在这场延续千年的大迁徙过程中,苗族人民一路抵抗追击,一路耕播劳作,“迁了八番的家,建了八次的园”,无论遗弃什么东西,苗鼓与苗家人都始终不离不弃、形影相随。
在苦难的苗族人的生命中,无论是忧伤或是欢乐,无论是劳作或是闲适,无论是嫁娶或是祭祀,苗鼓都用一种独特地声响和它的阳刚之美,带给苗家人心灵莫大的慰藉。它历经烽火硝烟、生离死别、举族迁徙、流离辗转,陪伴着生活多艰的苗族人民翻越万水千山,走过千年岁月,在苗族同胞血与火、苦与乐、生与死地磨难中,成为苗族的“圣物”,成为苗族的一种标志,成为苗族人民的精神内核所在。
苗族鼓舞是苗家人对自己生命的倾诉。那激越的鼓声最能传达出这个民族蕴积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那有血有肉有魂有灵的苗族鼓乐是从他们心底流泻出的慷慨灵韵和激情呐喊,声响此起彼伏,音韵忽高忽低,鼓槌时轻时重,舞姿洒脱轻灵。那雄壮浑厚的鼓点韵律,铿锵高亢激越,深入人的灵魂,直击人的心灵,回响在苗寨的天空,是那么地令人振奋。这是真正的苗家人的心声宣泄!穿越这震撼人心的鼓声,我们或许能揭开这个民族神秘的面纱。
据专家考证,汉代以前的鼓主要用于祭祀,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鼓舞士气的战鼓,再到“以资人生乐趣”的“鼓乐”。今天的苗鼓虽然已经不再具有“战鼓”的功能,但依然还保留着苗族汉子倔强彪悍的精神气质,也依然传承着苗家姑娘开朗率直、敢爱敢恨的优秀品质。苗鼓已经植入苗家人的骨髓、融入苗家人的血液,犹如生命的基因世代相传。
千百年来,苗族人将苗鼓的打法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注入了丰富的苗家元素,既有气势恢宏、千人齐舞的“憾山鼓”,又有风趣幽默、模仿猴子调皮捣蛋的“猴儿鼓”;既有记录生产劳动场景的“插秧鼓”,又有庆祝丰收喜悦的“五谷丰登鼓”;贵客来了敲“迎宾鼓”,逢年过节打“四面鼓”,婚嫁迎娶击“迎亲鼓”,丧事祭祀跳“老人鼓”。苗鼓在当今社会已成为苗族群众娱乐、健身、对外交流的主要方式。
记得我曾到过一个苗寨工作生活,那是命运安排我与苗族群众结下深情缘分的难忘岁月。耿直厚道的苗族同胞心似玻璃般透明,他们把全部的情义和祝福,用热情洋溢地鼓声送给我,那种随着鼓点敲出的真诚、朴实和善良,总是带给我一种莫名的激动和陶醉。每每想起那些情景,我便会感动得泪花莹莹。这是只有在苗乡才能充分体味到的来自鼓点中的情感。我想,苗鼓的鼓点节奏虽无法用纸笔记录,但深入其中,你的心灵自会感受到那神韵。
隔了许多年,我还记得那在苗寨回响的动人鼓韵,你听,那响彻苗寨的阵阵鼓声,正伴随着走在小康道路上的湘西苗家儿女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