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范 诚
在凤凰县吉信镇,至今保存着一座古老的书院,那就是有名的三潭书院,它是南方长城现存最大的书院,也是中国苗族地区最大的书院。
吉信镇位于吉首市至凤凰县的中间地段,旧时叫“得胜营”,曾是一座古老的兵营,后演变为一个集镇,周围居住着汉、苗、土家等民族群众。因为地处交通要道,人口较多,经济繁荣,为凤凰的一方重镇。
三潭书院建在吉信镇靠近万溶江的一个山头上,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该书院原占地12000平方米,现存建筑600平方米。为四合院天井结构,主楼巍峨雄峙于山顶,青砖灰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工艺精美。主楼后是四合天井,天井周围是画廊曲栏及教室、宿舍。课堂宿舍左右对称,画廊曲栏前后相连,山墙围绕,院前鹅卵石铺路,有石阶、明墙、碑林。院内花木扶疏,幽静雅致;院外古柏参天,金桂飘香。该书院不仅为凤凰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也为研究我国古代民族融合、古代民族教育,以及古代民族建筑风格提供了现实载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书院,它的创办者是什么人呢?
它的创办者吴自发,是清末湘军的一名将领,长期镇守贵州,不仅是一个作战勇猛的军官,也是一名为政清廉的官员。
吴自发,号诚斋,苗族,凤凰吉信镇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出生于“得胜营”板参苗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带他到得胜营万寿宫后山开荒种菜谋生。1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
当时万寿宫旁有一家私塾,每天书声琅琅。吴自发儿时随母亲上街卖菜,经常路过,总要逗留在窗外听私塾老师讲课,不肯离去。塾师见他聪颖好学,便要他母亲送他去就读。母亲谈及家庭困难,无奈地摇头。塾师便免费收他入馆,让他跟着其他同学一起学习。
由于家中实在困窘,他白天读书,晚上跟随镇上青年上山打猎,捕捉野兔、山鸡之类上市出售,以保证家庭生活。因为他好学上进,文武兼习,20岁时,身材高大,嗓门洪亮,健步如飞,在附近青年中很有威望。
清咸丰六年(1856),贵州铜仁一带爆发少数民族起义,吴自发参加堂兄吴自烈组织的兵勇,前往镇压。经过多次战争,黔东北基本平定。朝廷命令他们进驻贵州,继续剿匪。吴自烈因年过五旬,将所部交给吴自发统领。吴自发当时23岁,统率2800名乡勇,进剿贵州。
同治元年(1862),吴自发因功升任镇远知府。当时,镇远城乡房屋毁于战火,田园荒芜,人民流离失所。吴自发到任以后,招抚难民,恢复发展生产,稳定民心。并修筑城垣,兴立碉堡,修建桥梁,复兴书院文教,培育人才,使地方求学风气日渐兴起。
同治六年(1867),吴自发任贵州粮储道道台。光绪六年(1880),升任贵东兵备道,加布政使衔,迁贵阳。光绪二十二年(1896),吴自发病逝于任上,享年62岁。部属遵遗嘱,将其遗体运回原籍板参苗寨,葬于岩科寨。镇远人民追念其旧德,于府城建立“吴公祠”祭祀。《凤凰厅志·光绪志》记载“吴自发,布政使衔遇缺,题奏道署理镇远思州两府,政绩最多。两署贵东道事,赐花翎黄马褂勖勇巴图鲁”。
那么,吴自发为什么要修建书院呢?
前面讲过,吴自发小时候家庭特别贫困,无钱读书。因私塾先生开恩,得以上了几年学。后来戎马倥偬,没有多少时间学习,始终觉得自己少年时读书少了,没有好的学习机会。
他当官后,回乡探亲,在与亲朋故旧闲谈中,对自己读书不多深表遗憾。同时,对故乡苗汉杂居,文化落后的现状深感忧虑,便决心在家乡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以提高家乡子弟的文化素质。
恰好,吴自发任贵州粮储道道台时,清朝廷开始补发一笔平蛮阵亡士兵的抚恤银,其中有部分无人领受。因这些兵丁都是凤凰人,他就想将这笔钱,捐给家乡,兴办教育。
同治十一年(1872),吴自发从补发的军饷中拨出白银8万两,令心腹家丁押回原籍,用于修建书院。并将修书院剩余的银两,购田160亩,作为书院聘请老师和助学的费用。书院初名“新吾书院”,表达他对家乡的期望。
吴自发晚年,有段时间辞官归隐故里,伫立于书院门前,远眺山脚下万溶江的罗布潭、杨柳潭和漆树潭,流水潺潺,瀑布层叠,瑞气氤氲,碧波粼粼,睹景怀情,于是将书院改名为“三潭书院”。
历史上,三潭书院几经更名,但办学的初衷不改。1914年,当地群众为纪念吴自发,取吴的号“诚”,改名为“存诚学校”,后又改为“凤凰县第十小学”,两个校名并存很长一段时间。1937年,与附近的第二女子小学合并,改为县立第四小学。1940年,又改为“蔚文乡中心小学”。1952年,改为“团结学区完全小学”。1957年增设初中部,1969年改为“吉信五七学校”。1982年起,改为“凤凰县吉信镇中心完小”。
一百多年来,三潭书院培养了众多人才。经科举考试的有进士1人,举人2人,秀才10人。有8名学生出任过凤凰县长。还出了中科院院士1名,大学教授多名。
中科院院士肖继美早年曾在这里启蒙,后留学美国,成为著名的钢铁博士,北京钢铁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博士基金会副理事长。
吴自发把书院修建起来了,不仅成为吉信镇数千年来规模面积最大的学府,也成为凤凰县的一座文化地标,蜚声湘黔边界。
那么,我们再看看吴自发自己家的房子是什么样子。
湘军的那些将领们,升官发财后,一般都要在故乡修建房子,甚至互相攀比,修建洋楼豪宅。
吴自发十分热爱故乡,功成名就后,也在他的出生地板参苗寨修了一幢房子。不过令人失望的是,不仅规模很小,而且全部是土砖结构的房子。因为时间久远,他的后人外迁,房子已基本坍塌,只看到部分基础。从基础来看,实在过于简陋,与他的官员身份太不相符。
从三潭书院的“洋房子”到吴自发自家的土砖屋,我们看到,吴自发的为人低调与清正廉洁。凤凰坊间,至今还流传一个关于他的故事传说。说他当了镇远知府以后,母亲前去看望他。当时官家推崇小脚,而苗民没有这个习惯,吴自发的母亲常年参加生产劳动,自然是大脚。为顾全体面,吴自发到驿亭接母亲时,到轿边轻声提醒母亲把大脚缩回轿内去,当即受到母亲的训斥:“天生的脚有什么丑?如果你为官不正,我背上教子无方的罪名,那才算丑呢!”母亲的教诲使吴自发顿然醒悟,此后,为官一直清廉,勤政爱民,在当地颇有政声。
因为重视教育,吴自发的子女们也很有出息,其儿子吴邦俊,一生不仕,在家读书,教育两个儿子吴炳炎、吴肇堃,两人都考取公费留学日本,一人担任过凤凰县长,另一人在大都市发展。他们的好几个儿孙也留学海外,发展良好。在凤凰本地,竟很难找到他的后人了。